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阐述了该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该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大豆品种多样,产业发展协调;其生产基础设施、品种应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提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各项设施;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的大豆品种;积极探索应用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培训,推广大豆全程机械化种植以及开拓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策略。本文为皖北地区大豆生产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阐述了天益科豆21的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是以皖宿2156为母本、冀豆17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品种。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较高;其株高适宜、抗倒伏;籽粒高油高蛋白。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整地和种子处理等播前准备工作;根据天气状况、土壤墒情及质量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做好查苗、间苗、中耕和除草等田间管理;适期防治大豆根腐病、点蜂缘蝽、蚜虫和飞虱等病虫害;适时提早进行机械收获,防止机械混杂等。大豆品种天益科豆21具有高产优质特性,为其在沿淮及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邯豆13在黄淮海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广泛应用,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效益。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带状复合高产栽培技术。该大豆品种在该地区种植具有耐阴、高油、耐密、抗倒、高产和适宜机收的特征。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包衣大豆种子,以防地下害虫侵染,同时提高发芽率;以大豆玉米4∶2模式栽植,确保密度适宜;大豆鼓粒期田间管理方面,需适当浇水,结合作物需求补充养分,科学防治大豆点蜂缘蝽、烟粉虱等虫害,以及采取土壤封闭及茎叶防除田间杂草等措施,提高增产潜力;适时适量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植株旺长;选择联合收割机械适时收获等。本文为该品种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合湖南益阳市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稳产、高产和适应性好的大豆品种,以中豆41为对照,引进中豆43、南农57等11个品种,在赫山区及桃江县两处试验点进行比较试验,从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试验点12个品种的生育期在86~100 d;农艺性状方面,株高62.6~83.0 cm,底荚高度12.5~21.3 cm,主茎节数10.0~16.3个,有效分枝0.7~3.3个;经济性状方面,单株有效荚数33.7~45.3个,单株粒数61.7~91.5粒,单株粒重15.3~23.0 g,百粒重20.1~23.6 g,完好粒率在90%~96%;12个品种平均产量在2 100.0~2 398.5 kg/hm2,其中11个引进品种的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综合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皖豆37和冀豆1258的生育期比对照品种短1~2 d,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等经济性状均高于或与对照接近,完好粒率均在90%以上,平均产量较高,赫山试验点产量分别为2 398.5和2 322.0 kg/hm2;桃江试验点产量分别为2 398.5 和2 277.0 kg/hm2。皖豆37和冀豆1258品种生育期适中,农艺及经济性状良好、产量表现较好,较适合在益阳市地区种植示范推广。
为探究施肥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藏冬20号和山冬7号2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低肥、中肥和高肥处理,分析其对该作物物候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探索其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2个冬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在264~281 d,以中肥处理全生育期最长。不同施肥处理下,2个冬小麦品种株高、茎粗和穗下茎节长等农艺性状表现均以中肥处理较好;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中肥处理的基本苗数、总分蘖数、可育小穗数、穗粒数、单穗粒重、单株粒重和产量较高,而不育小穗数较低,且藏冬20号最高产量高于山冬7号。说明中肥处理有利于小麦生长,对肥料的吸收和利用效率较高。综合来看,中肥处理能够有效延长小麦拔节至抽穗时间,使其吸收积累更多养分,且农艺性状表现较优,产量提升明显,可采用冬小麦藏冬20号+中肥水平施用的高效种植模式。
安科1618是以石优17号为母本、周麦18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和抗病性强等特点。本文总结分析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区域试验全生育期、株高、穗数等农艺性状与产量、特征特性以及高产栽培技术。在2018—2019、2019—2020年皖淮小麦联合体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468.4 kg/hm2;在2020—2021年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8 501.3 kg/hm2,多次试验增产点率均超过60%。其综合农艺性状佳,抗病性较好,品质较优;高产栽培注重均匀拌种、选择适宜播期;合理施肥;田间管理注重查苗补苗、冬季灌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以及田间去杂。本研究为该品种在淮河以北及沿淮地区种植推广提供参考。
为分析不同肥力水平下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养分及其水稻生长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低、中和高3种肥力水平地块进行水稻15%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试验,测定有机质和碱解氮等养分,及水稻千粒重、分蘖数和株高等指标,分析养分吸收和肥料投入与产出情况。结果表明,土壤养分方面,与常规施肥相比,15%有机肥替代在中肥力水平地块上有效磷含量提高24.22%,在高肥力地块上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27.71%;产量方面,在低、中和高肥力水平地块上的水稻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0.60、0.51和0.94 g与29、143和55 kg/hm2;养分利用方面,3种肥力水平地块上,15%有机肥替代的稻草全钾含量较常规施肥分别提高78.08%、28.85%和29.44%;经济效益方面,15%有机肥替代节约肥料成本187.4元/hm2,产值平均增加196.7元/hm2。综上,在低、中和高肥力地块上可采取15%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增加和水稻增产具有益处。本研究为化肥减量及水稻绿色生产提供参考。
为筛选耐盐性较强的谷子品种,以承谷13号等40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150 mmol/L NaCl溶液进行盐胁迫处理,对照组为蒸馏水,测定谷子萌发期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发芽率等6项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0份谷子中品种热河金米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最大,相对发芽盐害率最小,其耐盐性较强;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发芽势与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均呈正相关,相对发芽率与相对发芽指数呈正相关,相对发芽指数与相对胚根长呈正相关,相对胚根长与相对胚芽长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相对发芽势等5个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5.675%,其中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评价谷子萌发期耐盐性的主要指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表明,热河金米的综合耐盐指数(D值)最大,耐盐性最强,承饲9号的D值最小,耐盐性最差;聚类分析将40份谷子品种划分为4类,其中耐盐品种为热河金米,较耐盐品种为20-M919和20-M841,中度耐盐品种包括山西红谷、豫谷1号和承谷15号等8种,盐敏感品种包括承饲9号、承谷20号和承谷14号等29种。研究结果为谷子在盐碱地种植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合黄秋葵组培苗的最优光质,以黄秋葵品种五福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将其顶芽外植体(1.5 cm)接种到1/2 MS基本培养基上,分别转入荧光灯(CK)、蓝光(B)、红光(R)、黄(Y)、绿(G)和远红光(FR)下进行光照射处理,测定其鲜样质量、干样质量,根系活力,叶绿素a等光合色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活性,以及蔗糖等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光质处理下,黄秋葵组培苗的鲜样质量和干样质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以B处理最大,分别为2.54 g和0.46 mg;B处理下幼苗的根系活力最强;B处理的组培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09、0.48、1.47和0.38 mg/g,CK处理下叶绿素a/b含量较高;叶片中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B处理下最大,分别为362.75和189.69 U/(g·min);叶片中蔗糖、淀粉、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R处理最高。综上,单色蓝光处理能有效提高黄秋葵鲜样质量、干样质量、根系活力和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单色红光和单色蓝光处理均可促进叶片中蔗糖等碳水化合物的积累。因此,可采用单色蓝光作为黄秋葵离体培养的单色光质。本研究为黄秋葵离体快繁中光质的利用提供参考。
为筛选出适宜巫山烟区种植的优良烤烟品种,本研究以云烟87为对照,选择生育期、株高等农艺性状,产量等经济性状,烟碱等化学成分,以及香气质等感官质量,对中烟300、云烟301和云烟116 3个品种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方面,与云烟87(CK)相比,中烟300、云烟301和云烟116均具有较长的生育期,田间长势较好,有效叶数较多,其中云烟116腰叶发育较好,腰叶长较CK增加4.13%;经济性状方面,云烟116具有较高的产量、烟叶均价和产值,烤后烟叶上等烟比例达83.82%;烤后烟叶品质方面,云烟116 C3F等级烟叶的烟碱含量处于适宜范围,同时其烟叶总糖和还原糖含量表现较好;与云烟87相比,云烟116 B2F等级的烟叶感官总分较高。综上,云烟116在田间长势、经济性状以及烟叶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适合在巫山烟区种植,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为研究加氏乳杆菌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饲料+200 μL生理盐水)、高血脂组(高脂饲料+200 μL生理盐水)和加氏乳杆菌组(高脂肪饲料+1×109 CFU加氏乳杆菌活菌 ),培养14 d监测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变化,检测小鼠血脂及肝脂水平。结果显示,与高脂组相比,加氏乳杆菌活菌灌胃,可以降低高脂小鼠体重、脂肪质量,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肝脏中TC和TG含量。综上,加氏乳杆菌可有效调节小鼠脂代谢过程,改善高血脂小鼠脂质异常的情况,表现出良好的降脂功效。
为探析不同水流速度对鱼类生长性能和行为的影响,以许氏平鲉幼鱼为研究对象,观测了其在0(对照组)、1和2 BL/s 3个流速下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等生长性能指标,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等个性特征,及其焦虑行为,并分析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生长性能指标终体长、终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特征方面,勇敢性和活跃性的各项指标在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探索性指标中,2 BL/s组鱼围绕陌生物体的次数显著大于1 BL/s组和对照组(P<0.05),3组间距离陌生物体的平均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性指标中,试验鱼进入明亮区的次数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 BL/s组鱼在明亮区停留的总时间明显大于2 BL/s组(P<0.05),而对照组鱼群在明亮区停留的总时间与其他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照组中试验鱼群的探索性与活跃性呈正相关(P<0.05);1 BL/s组中,探索性与焦虑性呈负相关(P<0.05);2 BL/s组中,勇敢性、探索性和活跃性均呈正相关(P<0.05),探索性与活跃性也呈正相关(P<0.05)。综上,水流速度对许氏平鲉幼鱼的生长性能、勇敢性和活跃性无显著影响,但对其探索性和焦虑行为存在一定影响;其个性特征总体呈正相关;高流速(2 BL/s)可能会增加许氏平鲉幼鱼的探索行为,但同时会提高其焦虑性。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鱼类对水流速度的行为响应特征,为养殖鱼类福利的改善提供参考。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黄曲霉素(AFs)的一种,主要存在于霉变的饲料中。为了解减轻AFB1毒性作用的外源性化合物研究进展,本文描述了AFs和AFB1的理化特性,以及AFB1在体内的代谢解毒过程,并梳理了姜黄素、维生素E和酵母硒等8种可以缓解AFB1中毒的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作用机理。AFs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毒素,以肝脏作为主要靶器官,具有强致癌、致畸形和致突变等毒害作用。其中AFB1的毒性最强,可引起机体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基因突变及免疫系统损伤等,其在动物体内主要通过CYP450s等酶作用进行代谢和解毒。姜黄素等外源性化合物共同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或诱导体内代谢酶活性、改变毒素的代谢速率和代谢途径及缓解动物的氧化应激状态等途径,减缓AFB1的毒性作用。本文为筛选新的解毒药物及动物AFB1中毒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为研究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简单重复序列(SSR)的特征,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利用REPuter软件和MISA软件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特征、散在重复序列和叶绿体微卫星(cpSSR)特征。结果表明,麻叶绣线菊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55 932 bp,是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识别出43个散在重复序列,其中回文重复最多,互补重复最少。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上共识别出57个cpSSR位点,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cpSSR重复碱基组成有4种类型,分别为单碱基、二碱基、四碱基和五碱基,其中单碱基重复序列最多,有4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78.95%;以五碱基最少,仅1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1.75%。cpSSR长度区间为10~19 bp,其中10 bp长度最多,占比43.86%;麻叶绣线菊叶绿体cpSSR的拷贝数在3~19,其中以拷贝数为10的序列最多,有25个,占重复序列总数的43.86%。本试验探究了麻叶绣线菊叶绿体微卫星的分布规律和特点,为绣线菊属植物的物种鉴定、群体遗传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解林木种子园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62—2023年林木种子园的相关研究文献,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年度发文量、载文期刊、基金项目、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突现词及被引文献频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林木种子园的关注度持续升高,年度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近年论文创新和深度有待加强;核心库载文量较高的期刊包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科学研究》和《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等;基金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级科研基金和省级项目;张含国、张振和金国庆等作者在林木种子园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机构包括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等;结合关键词和突现词可知,林木种子园以杉木、马尾松和油松等材用树种居多,研究围绕家系、无性系的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和子代测定等内容展开;被引频次较高的文献主要研究林木种子园遗传育种及变异等方面。未来将进一步聚焦基因遗传、基因工程等领域进行多样化育种研究,为林木种子园建设提供参考。
采用实地调研与文献结合的方法,根据生活型、花色、花期、果色、果实类型、观果季节和叶色,将鸡公山的野生木本观花、观果和观叶植物进行分类,分析其数量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野生木本观花植物157种,以灌木、白色系花朵数量较多,主要在春季观花;观果植物50种,以乔木、红色果实和核果数量较多,多在秋季观果;观叶植物35种,其中槭树科、漆树科树种最多,秋色叶树种较多。关于野生木本观赏植物开发利用提出了适地适树和强化种质资源保护的策略。本研究为研究区乡土木本观赏植物应用提供参考。
以多年连续种植甜瓜的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在上茬甜瓜收获后于夏闲期分别采用未进行土壤处理(-RSD)、玉米秸秆还田+灌水强还原灭菌(RSD)和玉米秸秆还田+未进行灌水强还原灭菌(CK)方式,对温室土壤进行处理,通过对比3个处理的温室土壤基础指标(有机质、全氮、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根结线虫数量以及下茬甜瓜的单瓜重、含糖量情况,考察灌水强还原处理对日光温室连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RSD处理相比,RSD处理的(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略有增加,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电导率则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下降,硝态氮含量在(0,40] cm土层大幅度下降,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不明显;RSD和CK处理的土壤pH分别呈升高和降低趋势,这与反硝化作用消耗H+和秸秆分解产生有机酸之间的平衡有关;与-RSD处理相比,RSD处理的土壤中根结线虫得到了有效抑制,消杀率达79.6%;与CK处理相比,RSD处理的单瓜重增加了0.091 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提高了下茬甜瓜的中心含糖量(P<0.05)。本研究为大规模示范推广灌水强还原技术,促进设施瓜菜作物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由基生根串珠霉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引起的烟草根黑腐病的拮抗菌株,并对其进行抑菌活性测定,形态学、生化和分子鉴定,通过盆栽试验考察该拮抗菌株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的菌株BM-25对烟草根黑腐病菌的抑菌率达52.78%,具有广谱抑菌活性。依据形态学、生化和16S rRNA序列特征,将菌株BM-25初步鉴定为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菌株,定名为Nocardiopsis sp.BM-25。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BM-25具有解磷、解钾能力及产吲哚乙酸(IAA)、解纤维素酶和解淀粉酶活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菌株BM-25处理的烟草株高增加49.72%,茎粗增加44.53%,最大叶面积增加73.58%。以上结果表明,菌株BM-25对烟草具有良好的生防和促生效果,可作为烟草专用菌剂开发的备选遗传资源。
本研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层常规种植模式菜花(T0)和有机种植模式,依次为辣椒(T1)、大地辣椒(T2)、玉米(T3)和花椰菜(T4)对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种植模式T3土壤平均速效氮含量最高,为110.67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3>T2>T1>T0>T4;T2、T3和T4模式土壤平均速效磷含量均低于T0,平均含量依次为T1>T0>T2>T4>T3;T2土壤平均速效钾含量最高,为275.13 m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2>T3>T4>T1>T0;T3土壤平均胡敏酸含量最高,为1.38 g/kg,平均含量依次为T3>T2>T4>T1>T0;4种有机种植模式的土壤平均富里酸含量均低于常规种植模式,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0>T4>T1>T3>T2。有机种植模式下土壤平均速效氮、速效钾和胡敏酸含量较常规种植模式高。土壤胡敏酸与速效钾、速效氮与速效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综上来看,有机种植模式可明显改善土壤速效养分和腐殖质组分,提高土壤肥力。
为探讨不同温度贮藏条件下普洱生茶中有效成分及理化特征变化情况,本试验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20和35 ℃)条件下普洱生茶中没食子酸(GA)、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等6种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因的含量,并检测茶汤色泽和pH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7种化合物分离度良好,质量浓度范围与其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加样平均回收率99.45%~100.96%,RSD为0.08%~1.99%;温度对茶汤颜色无明显影响;pH呈现波动变化,5和20 ℃贮藏条件下的茶汤pH变化较平缓,35 ℃变化较明显;7种化合物含量变化均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综上,HPLC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同时测定普洱生茶中GA、C、EC、EGCG、GCG、ECG和咖啡因7种成分的含量,且贮藏在5~20 ℃条件下更有利于茶汤pH及化合物含量的稳定,本研究为普洱生茶贮藏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为分析富硒酵母对蓝莓酒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风味的影响,采用外源供硒方式,测定AG1、AG2和LM等4种酵母的富集硒元素能力,筛选出富硒效果最佳的酵母进行蓝莓酒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液氨基酸态氮、总酸和pH等理化指标与主要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AG2(15 mg/L)的富硒效果最佳;其在蓝莓酒发酵过程中,蓝莓酒液的氨基酸态氮和总酸含量呈上升趋势,在发酵第20天的含量最高,分别为6.2和7.6 g/L;pH先缓慢下降,后趋于稳定;发酵初期(2~6 d)蓝莓酒中的还原糖含量急速下降,后趋于稳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中酒精度呈先增加后不变的趋势,在第10天酒精度值最大,为13.8 %vol。接种该酵母的蓝莓酒与普通酵母发酵的主要风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差异,二者均以异戊醇、苯乙醇、2-甲基-1-丁醇和2,3-丁二醇等物质发挥风味。本研究为蓝莓酒富硒机理的深度研究提供参考。
为探究哈茨·枯草芽孢杆菌不同施用量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以及鳞茎中活性物质积累的影响,以筛选兰州百合优质生产时哈茨·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佳施用量。本研究以兰州百合为材料,在固定鸡粪有机肥施用量的基础上,设置1个空白对照(CK)和5个哈茨·枯草芽孢杆菌施用量(15、30、45、60和75 kg/hm2)处理,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等农艺性状,以及鳞茎中多糖、皂苷等活性物质含量,分析在不同处理下兰州百合生长发育情况和鳞茎活性物质的积累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哈茨·枯草芽孢杆菌可促进该植物生长、提高其鳞茎活性物质的含量,在75 kg/hm2施用量时,其农艺性状表现较好,茎粗、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鳞茎周径分别较CK提高了22.21%、22.11%、18.16%和8.46%,株高是CK的1.37倍。鳞茎中活性物质含量方面,多糖、皂苷含量在75 kg/hm2施用量时最高,分别较CK增加了68.85%、59.80%,总酚含量在60 kg/hm2施用量时最高。综合来看,兰州百合种植中,哈茨·枯草芽孢杆菌施用量以75 kg/hm2最佳,研究结果为微生物菌剂在兰州百合优质栽培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大红泡、黑莓和掌叶覆盆子3种树莓品种为试材,测定其不同发育时期(花期Ⅰ、Ⅱ、Ⅲ和Ⅳ),不同时间段(8:30、10:30、12:30、14:30和16:30),不同干燥条件(自然干燥法和硅胶干燥法)及不同贮藏条件(4和20 ℃)下的花粉活力,同时测定树莓花粉不同发育时期的柱头可授性,以筛选出适宜的花粉采集、处理时间及贮藏条件。结果表明,树莓最佳花粉采集期为花期Ⅲ,杂交的最佳授粉期为花期Ⅲ,最佳去雄期为花期Ⅰ和Ⅱ;正午间树莓花粉活力均有所下降,最佳采粉时间段是12:30—14:30;硅胶干燥24 h处理后其花粉活力保存较佳;大红泡、黑莓和掌叶覆盆子含水量分别为20.59%、14.67%和15.36%时耐贮藏性较好,在-20 ℃贮藏条件下能贮藏90 d。研究结果为树莓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为培养园林专业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以该专业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课程为例,以高阶设计能力为导向,对人才培养创新途径进行分析,并对其具体实施成效进行探讨。创新途径包括转变教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施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认知模块、技能模块和实践模块”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创新改革的具体实施方面,在“三模块进阶式”混合学习模式下,通过基础认知模块、中阶设计技能模块和高阶实践教学模块,将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系统流程相对应;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应用虚拟仿真软件增强沉浸式感知体验,运用信息媒体方式展示设计作品成果。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高阶设计能力明显增强,其竞争意识、设计水平和创作积极性均得到有效激发和提升;教学教研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以培促教。为提升园林专业教学质量,培养既有深厚学术素养又具备实战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为促进食品生产与市场的联通,聚焦食品产业发展需求,以OBE理念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对食品检验检测专业群建设进行研究,并对其实践成效与特色进行分析。专业群建设上,整合食品检验检测技术、药品生物技术和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的专业资源,根据企业需求和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群的共享、分立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驱动,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组建了专业群教学团队,紧跟职业技能竞赛节奏,跟踪市场对人才的技能要求。“产学研用”一体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围绕绿色科技保鲜、食品智能加工等食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业态,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为企业增值赋能提供创新支持。实践结果表明,该专业群建设实现了教育成果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团队梯队建设得以优化,专业群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本文为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融合发展,助力绿色食品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及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基于校企合作,对企业参与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探讨,并对其实践成效进行分析。改革途径包括企业参与课程设计、参与实际教学以及利用企业在线培训资源库3个方面,即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与知名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其在生物防治、害虫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丰富案例,更新教学内容;企业提供教学实践项目,学生以项目组成员、实习生或助理研究员等角色参与企业项目的规划、执行和评估等各个阶段,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企业导师通过参与线下的实际教学,开展熊蜂产品使用示范、熊蜂蜂箱展示和小花蝽使用展示等教学活动;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预习材料、课后作业和延伸阅读。充分利用企业的在线培训资源,引入最新的行业案例和技术研究进展,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库。实践结果表明,通过该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连续2年植物保护专业就业率均超过95%,98.6%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授课模式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农业昆虫学及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从教学、科研合作和产业服务3个方面对梵净山蛋鸡科技小院的建设基础进行研究,并对其基本情况、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及实践运作模式等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该科技小院为综合类科技小院,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使专硕研究生深入蛋鸡生产基地,面向农业安全生产需求,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并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将专硕研究生的培养重心由理论讲解转向农业实践。在发展过程中,该科技小院在资源利用、考核制度、科技创新潜力、团队建设以及产业科技成果转化5个方面存在部分问题。对此,提出激活科技小院潜能,促进其品牌化发展;改进考核制度,采用多元化考核指标;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着重开展蛋鸡养殖技术研发等科技创新服务内容;加强团队建设,建立可行的激励和奖惩机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着手建立“梵净蛋谷”研发中心,校企联合申报承担科研项目等措施,为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综合类科技小院建设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