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4年, 第30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24-05-30
  

  • 全选
    |
    粮食作物
  • 黄一飞, 何小卫, 胡锋, 郭静, 李慈娟, 郭成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宣粳糯7号的选育过程及其特征特性,并从机插秧和直播两种栽培模式总结其作为麦茬稻的高产栽培技术。选育方面宣粳糯7号是以宣粳糯1号为母本,粳糯86120-5为父本经过系统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糯稻品种,具有耐迟播、抗逆性强和适应性广等品种特性,适宜机插秧和直播作麦茬稻种植。作麦茬稻高产栽培技术原则是在有足够的有效穗数基础上,促壮秆、成大穗和增粒重,配合病虫草害防治。具体措施包括适时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和适时收获等,机插秧还要求匀栽密植、插足基本苗。目的在于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 王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宜皖西南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本研究对Y两优9826等24个水稻新品种的生育期、种植表现以及产量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综合表现。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120~138 d,多数品种生育期130 d,有效穗数200.1万~330.3万/hm2,结实率70.4%~92.8%;各品种实际产量为7 851.0~12 426.0 kg/hm2。综合各品种生长表现,品种林两优1771、荃优879、万丰优818、玮两优8612和晶两优8612的产量较高,综合性状好,可在该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 李启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大豆皖黄506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计不同播期和密度试验,从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品质等方面分别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均对大豆的产量产生影响,皖黄506的产量随着播期延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对皖黄506的粗蛋白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其粗蛋白含量随着播期的延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综合各处理产量及品质等相关性状,皖黄506在皖西南地区种植的适宜播期为6月11—21日,种植密度为22.5万~25.5万株/hm2
  • 李兆新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5-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虾共育是一种立体高效的新型种养模式。本文结合生产实践,从稻田选择、虾沟开挖、防逃设施固定、虾苗田管理、成虾场管理、日常管理以及成虾捕捞和亲虾留存方面,总结分析了稻虾共育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要点,并分别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3个方面探讨了稻虾共育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经济作物
  • 高业根, 张立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9-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稻茬油菜种植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栽培技术措施,为提升稻茬油菜单产水平,促进油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稻茬油菜生产过程中,在农田基础和水利设施、播种期、耕整地质量、水肥管理、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具体应对的栽培技术措施包括选择高产多抗油菜品种、育苗管理、精细耕整地、适期适量适法播种、加强苗期管理、合理肥料运筹、加强病虫草害防治、适时开展避灾减灾和适期收割等。
  • 胡开明, 陆万山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23-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系统探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分析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本研究对不同土壤类型下种植模式应用效益、不同经营主体下复合种植模式应用效益和不同技管水平下复合种植模式应用效益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土壤类型、经营主体和技管水平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应用效益均有影响;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比清种大豆、玉米纯收益明显增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提高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大豆、玉米兼容发展和稳粮增豆目标。该种植模式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土壤适耕性不同、种植规模要求较高、精准播种喷药机械应用成本增加以及技管水平参差不齐等待改进之处,供广大种植户参考。
  • 梁统模, 郭志丽, 庞湘平, 李培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27-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选地、播期安排、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及田间管理等方面,对甘蔗间作玉米栽培技术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为推广甘蔗间套种玉米栽培模式提供参考。实践表明,选地方面间作地块宜选择土壤结构好、保水保肥能力强且肥力高的砂壤土地块;播期安排方面根据甘蔗与玉米的生长特点和生理特性选择适宜的共生时期,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12 ℃以上;甘蔗品种宜选择发芽出苗好,分蘖率高,株型直立、紧凑适中,宿根性好且品种抗性强的中、大茎早熟品种,甘蔗适宜种植行距120 cm,种植密度为90 000芽/hm2;玉米品种选择高产、抗倒、抗病性状优良且早熟的紧凑型玉米杂交种,宜选择“隔行一穴多株”栽培方式,保证玉米有效苗22 500—24 000株/hm2;实践生产中,甘蔗种植须注意种茎处理和科学施用肥药等;玉米种植根据紧凑型玉米生长特点进行管理,从种子处理、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及时采收方面科学管理。通过科学选地、合理安排种植时间、选择适宜品种并配套科学管理技术,促进甘蔗和玉米产量形成,提高经济效益。
  • 安素妨, 余永亮, 董薇, 苏小雨, 许兰杰, 梁慧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3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蒲公英实践应用价值,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分析了蒲公英外敷制剂及其复方的相关应用及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蒲公英制剂可外敷用于乳痈、静脉炎、冻伤和术后软组织皮肤感染等的辅助治疗;复方蒲公英可通过注射或内服用于肠胃疾病、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和乳腺炎等的辅助治疗。蒲公英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肿瘤、调血脂和保肝等药理活性。蒲公英种质资源丰富,药理成分多样,可临床上推广应用,既可外敷又可内服。
  • 动物科学
  • 关兴宇, 张雨田, 邓立宇, 吴忠鑫, 于晓明, 田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40-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许氏平鲉幼鱼在不同流速条件下的群体行为及生理响应机制,在恒流(0、0.2、0.4、0.6和0.8 Ucrit)条件下对许氏平鲉幼鱼群体行为及生理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0.2 Ucrit流速条件下,许氏平鲉幼鱼群体凝聚力较强,群体整体协调性较强;流速到达0.6、0.8 Ucrit时,许氏平鲉幼鱼以维持游泳为主,个体不断调节在群体中的位置,群体凝聚力和协调性较差,抗氧化能力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较弱。研究结果为许氏平鲉资源增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的有效管理提供参考,为提高海洋牧场建设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
  • 林业科学
  • 王陈, 任少华, 周鑫伟, 张驰强, 童琪, 李君一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榧树是红豆杉科榧树属常绿针叶乔木,是集材用、药用、果用、油用和观赏于一体的多功能珍贵树种,应用价值较大。为了探索榧树幼苗的最佳施肥配比,本研究分别将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作为氮、磷和钾肥,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对2年生榧树幼苗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地径、总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尖数、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最优配方为N2P3K3;根表面积、根体积的最优配方为N2P1K3;地上干重、总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最优配方为N2P2K3;地下干重、叶绿素b含量的最优配方为N2P2K1。本研究根据不同配方施肥处理对榧树的生长进行正交及方差分析,筛选出适宜榧树幼苗生长的氮磷钾配比,为榧树培育的施肥提供参考。
  • 伏露红, 邵志鹏, 张子奇, 高维全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研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类型,本研究对该公园植被资源与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将研究区域的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具体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针叶林、人工竹林和其他人工林,分析不同植被类型的海拔范围、群落盖度、群落高度、最大胸径和优势种类等主要特点,研究各植被类型在此森林公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研究区域有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其生境复杂多样,自然植被类型丰富,保存较完整,有5个植被类型、5个植被亚型以及10个群系,植被类型垂直带谱分布明显,水平规律变化界限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不明显。本文对研究区域植被类型保护提出建议,为该公园植被研究及植被保护提供参考。
  • 资源·环境·植保
  • 鲍茂林, 丁家鑫, 朱旭娟, 何国发, 王立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土壤Cd轻度污染稻田Cd含量的降低方法,进一步保障水稻质量,本试验在土壤Cd污染中低风险地块种植不同水稻品种,分别采用施石灰、硅肥和硒肥等不同处理方式,探究不同品种水稻重金属Cd积累的影响因素,为土壤Cd污染中低风险地块水稻Cd达标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水稻Cd含量的积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401),通过选择适宜品种来保障水稻中Cd含量不超标是可行的,且选择适宜品种的效果优先于通过土壤改良和增施其他营养元素的方式,以降低水稻中Cd含量;在偏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可能通过钝化土壤中的Cd从而降低水稻Cd含量;可通过控制淹水程度影响水稻Cd含量。
  • 陈娟, 楼乔奇, 高小孟, 童悦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63-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监测体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特别是水产养殖排污口已正式纳入入河排污口监测范围,因而对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和尾水排放提出了更为严格的监测要求。本文以Z省淡水养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区域淡水养殖总体概况和尾水主要排污特征,针对水产养殖排污口监测体系存在的基础薄弱、尾水监测体系待进一步完善以及排污口规范化待进一步实施等短板,从水产养殖排污口全过程监测的角度提出加强源头管控、尾水监测、排污口规范化和长效管理等建议,为水产养殖主体持续完善污染防治设施和管理提供参考,有效促进水产养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 唐扬, 张明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67-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分析了生态环境测量的需求,生态环境多尺度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包括水环境、土壤和沉积物、碳排放和微塑料等方面的测量现状。基于此,指出目前生态环境测量领域在范围测量、测量数据以及微纳塑料多尺度测量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环境测量朝多参量在线测量、复合测量和综合环境感知等方向发展的建议,目的是通过提高生态环境测量技术水平进一步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 张旭, 钟舒怡, 黄粤林, 彭建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70-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炭是通过高温热解处理制得的一种固体炭质材料,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坚固、稳定和高孔隙度的特点。目前,生物炭可应用于水体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以及土壤pH调节、土壤改良、碳封存、污染治理和农业生产增效等方面。本文综述了影响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因素,以及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应用,并对其在土壤中更加合理的应用做出展望。影响生物炭吸附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原料种类、热解温度、热解时间、pH、使用剂量和改性方法等。生物炭在土壤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吸附土壤中重金属和有机物污染物、提供营养元素和促进植株生长等。
  • 谢琴, 贺莉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78-8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陆属植物对多种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本文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和危害,探讨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机理及进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商陆属植物对重金属锰、镉和锌的富集作用及应用现状,为促进商陆属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姚春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82-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陕北示范村镇土地改造综合改造项目为例,在原有自然条件、地貌类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对项目区进行土地利用限制因素、新增耕地来源与适宜性以及水资源分析。项目综合改造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9.67 hm2,新增耕地率14.41%,土壤盐碱化程度降低,质量等级为二等地,可供水量增加,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项目区农业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环境稳定。
  • 裴吉兵, 谢晋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86-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二化螟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了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为水稻生产中二化螟防治提供参考。该虫害二化螟发生具有主代危害重,二三代间歇性重发;区域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危害时间较长,世代交替明显的特点。不同年份间二化螟发生程度受虫口基数、气候、二化螟抗药性及防治方法等因素影响。二化螟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药剂防治等措施。其中农业防治包括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翻耕灭茬,灌水灭蛹等措施;物理防治包括诱虫灯、性诱剂等措施;生物防治包括天敌、趋性等措施;药剂防治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
  • 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
  • 杨紫焰, 李自霖, 张翠香, 黄丽金, 陈贵元, 李雪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89-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大孔树脂脱除穿心莲多糖中色素的工艺参数,研究大孔树脂添加量、脱色时间以及脱色温度对穿心莲多糖脱色效果的影响,采用响应面法优选大孔树脂脱除穿心莲多糖色素的工艺,并探究穿心莲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穿心莲多糖大孔树脂最佳脱色工艺为大孔树脂添加量3.0 g/100 mL多糖溶液,脱色温度50 ℃,脱色2.0 h,脱色1次。基于该工艺条件,穿心莲多糖色素去除率可达81.35%,多糖保留率73.16%,穿心莲多糖色素去除率和多糖保留率的加权综合评分77.25,表明该穿心莲多糖大孔树脂脱色工艺稳定,可用于穿心莲多糖中色素脱除的生产实际。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多糖对·O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 管春成, 阳志锐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96-1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顶峰”等7个主栽蓝莓品种发酵的蓝莓酒为试验材料,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蓝莓酒中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及含量。结果表明,7种蓝莓酒共检测出15种游离氨基酸,分别是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谷氨酸、甲硫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其中“顶峰”蓝莓酒中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75.19 和42.15 mg/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个品种蓝莓酒的氨基酸之间绝大多数呈正相关关系(P<0.01),蓝莓在发酵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协同积累。蓝莓酒呈味氨基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酸味氨基酸>苦味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顶峰”蓝莓酒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酸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灿烂”蓝莓酒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
  • 农业教育
  • 钟珉, 覃鸿毅, 柴喜荣, 杨暹, 康云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02-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分子生物学实验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VIGS)是操作简单、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前沿生物学技术。本研究在菜心VIGS沉默植株构建的教学实验中,以种子真空侵染方法为基础,通过优化侵染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得到了操作简单,侵染效率和植株成活率高,白化表型明显的侵染体系。通过实验教学可知,菌液OD600为0.80,侵染时间5 min,培养15 h的侵染效率最高,BcPDS基因的表达受到抑制,侵染优化后的菜心VIGS体系稳定且高效。该教学实验的构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和科研能力。
  • 刘颖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07-1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在研究生课程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的待改进之处,将POPBL模式应用于该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具体包括以问题为引导开展课程教学,优化课程教学设计,提供多元化的讨论机会,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估体系。同时,分析该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品质,为其后续开展科研工作等奠定良好基础。该教学模式可以为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 张明赞, 贺彪, 田辉, 王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12-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茶产业发展迅速,在种植规模、品牌培育、茶叶质量和出口规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诸如相关技能人才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情况。本文围绕其茶产业发展现状,剖析茶产业技能人才教育培养中存在的待改进之处,探索高校在茶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包括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使教学模式多样化。目的在于为培养茶产业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 魏松红, 高萍, 董辉, 夏子豪, 李修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农科建设适应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适应了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改革的需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对植物保护与植物医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植物医生特长班为平台,对其建设思路进行分析,并探讨植物医生特长班建设模式,具体包括植物医生特长班总体设计、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团队建设、一流课程资源建设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为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刘振兰, 李静, 易继财, 沈荣鑫, 陈超, 周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21-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遗传学实验课程在课堂学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交流平台、考核形式和开放性创新性实验等方面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具体包括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开发新的实验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搭建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更新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改进考核方式;改进开放性实验运行方式,防范安全隐患;提升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对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进行分析。本研究可为其他本科生实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李明, 赵津聪, 田亚楠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28-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项目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才与就业为考核目标,对葡萄栽培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调整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并对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索,具体包括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和改进考核方式。同时,探究课程改革的特色及创新点。通过课程改革,建立较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并完善以葡萄栽培学与葡萄保护学理论课及相关实验、实习为核心的葡萄学课程体系。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明显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其系统掌握酿酒葡萄优质高产的理论和实践技术。
  • 农业经济·管理
  • 王静祎, 王加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33-1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保护耕地和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利用ANN-CA模型对F县的季节性闲置耕地情况进行模拟预测。模拟结果表明,在α=2,T=0.8的参数组合下,各类用地变化的模拟精度较高,模拟出的用地变化情况与2020年的实际用地情况较为贴近;根据季节性闲置耕地识别规则模拟出F县未来耕地季节性闲置现象呈现明显好转趋势,预测2025年F县季节性闲置耕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南部,面积为25.831 8 km2。生产中,注意对耕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护和利用,以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 成量, 王尚九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10): 139-14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构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S研究区2012—2021年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并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县区在环保投入和生态环境福利方面差异较大,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差异较小;从多年平均值上来看,I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高,A县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最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从治理投资、产业升级、农业面源污染和协同治理等方面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绩效,促进县域生态环境治理绩效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