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不同水稻品种在黔东低海拔地区不同小气候条件下的种植表现,本试验选择川谷优1378等51个水稻品种在贵州铜仁西部塘头基地和东部坝黄基地开展了展示试验,并对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种植表现和产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气候差异对水稻种植表现和产量均产生影响,生育期变化受种植区立体气候影响,且与品种适应性有关;各品种株高、穗长等种植表现存在差异,结实率均表现为西部基地低于东部基地;43个参展品种在西部基地的实测产量高于东部基地,增加了9.0~7 047.0 kg/hm2;7个品种在西部基地种植的产量低于东部基地,降低了60.0~3 979.5 kg/hm2。综合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等表现,筛选出九优27占、宜香优800和中9优2号适合在黔东低海拔西部地区推广种植;晶两优1206、旌优312、玮两优钰占和澳富优287适合在黔东低海拔东部地区推广种植。
为比较不同浓度(10、50、100、300和500 mg/L)壳寡糖对玉米和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了萌芽期和苗期试验,对玉米和油菜生长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壳寡糖对不同时期的玉米和油菜影响不同,适宜浓度的壳聚糖对玉米和油菜的生长能起到促进作用。以100 mg/L壳寡糖浸种处理的玉米萌芽期生长较好,壳寡糖浸种处理对油菜萌芽期的促生作用不明显;玉米苗期叶面喷施50~100 mg/L壳寡糖促生效果较好,油菜苗期用500 mg/L壳寡糖促生效果较好。
为鉴定、引进和选育适宜南疆地区的冬小麦品种,本研究在该地区共设泽普(D1)、新和(D2)、农一师(D3)等8个试验点,以新冬60号(CK1)、新冬20号(CK2)为对照品种,对新粮809、阿农冬9号、新粮807、新粮808、九圣禾D1809和金丰源麦3号等20个小麦品种开展品种(系)比较试验,对其群体结构和分蘖成穗特性、主要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丰产性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九圣和D1809、普冰资017、新粮807和新粮808的群体结构和分蘖成穗综合表现较好;金丰源麦3号、阿农冬9号、新粮807、新粮809和九圣禾D1809等9个品种的平均产量较对照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60号增产幅度均在5%以上,且金丰源麦3号、新粮807、新粮809和九圣禾D1809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可在该地区进一步示范种植。
为筛选适宜赣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和熟期适宜的大豆品种,本试验以中豆5101、华豆42和皖豆60等1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对各品种在试验田当年生产条件下的生育期、田间性状特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华豆42、兴豆106、中黄338和中豆5101,其生育期在93~96 d,农艺性状优良、抗倒伏能力较好,产量在3.452~3.738 t/hm2,较中豆41(CK)增产0.97%~9.33%,其中华豆42、兴豆106较CK分别增产9.33%、6.41%,增产潜力较大,可在研究区推广种植。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大豆高产和优质生产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宜延边地区推广种植的烤烟品种,以吉烟九号为对照,以云烟121、中烟特香301等7个引进的烤烟品种为材料进行筛选试验,通过调查各品种植物学性状、主要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化学成分等,考察各品种在研究区种植的综合表现。结果表明,中川208植株高大,身份较好,光泽鲜亮,经济性状表现突出;秦烟99株型中等,产量产值高,烟叶品质相对较好;其他品种特性在研究区暂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可进一步进行栽培试验。中川208和秦烟99在研究区综合表现较好,可在研究推广种植。
为明确生物炭对黄瓜幼苗根系生化特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生物炭(0、10、20、60和80 g/kg)栽培黄瓜处理,分别测定黄瓜幼苗根系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硝态氮、脯氨酸和氨基酸含量等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基质中添加生物炭,可使黄瓜幼苗根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硝态氮、蔗糖、还原糖、脯氨酸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其中,以生物炭用量为60 g/kg(B3)时,应用效果最佳。在黄瓜出苗后25 d,B3黄瓜幼苗根系中的可溶性糖、蔗糖、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硝态氮、脯氨酸和氨基酸含量分别比CK增加了59.49%、62.50%、89.65%、95.95%、5.91%、86.21%和122.30%。
为研究外源水杨酸、褪黑素对盐胁迫下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效果较为明显的缓解剂。本试验以大豆吉育204为材料,对100 mmol/L NaCl胁迫下的大豆种子分别外源施加浓度为0.1、0.2和0.5 mmol/L的水杨酸或褪黑素,进行培养皿纸上发芽试验,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相对盐害率以及幼苗鲜重和苗长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0(空白对照、未经NaCl胁迫)相比,100 mmol/L NaCl胁迫下的大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鲜重、苗长分别下降了28.34%、21.67%、35.89%、47.79%、21.16%和47.82%,相对盐害率30.91%。0.1、0.2和0.5 mmol/L的水杨酸或褪黑素对盐胁迫下大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鲜重、苗长均有促进作用,并降低了相对盐害率。其中,与CK1(NaCl胁迫)相比较,0.2 mmol/L褪黑素处理的盐胁迫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和苗长分别提高23.00%、25.00%、43.43%、66.84%、20.19%和19.12%,并使相对盐害率降至23.48%。褪黑素对大豆盐胁迫的缓解效应整体上优于水杨酸,可作为大豆抵御盐胁迫的较优缓解剂。
为明确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赤霉素(GA3)、氯吡脲(CPPU)和噻苯隆(TDZ)在阳光玫瑰葡萄上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该植物为试验材料,花前保蕾采用(2 mg/L GA3 +2 mg/L CPPU)(B1)和(2 mg/L GA3 +2 mg/L TDZ)(B2)两种组合进行处理;无核处理采用25 mg/L GA3 +2 mg/L CPPU)(W1)和10 mg/L GA3 +4 mg/L TDZ)(W2)两种组合进行处理;膨大处理采用(25 mg/L GA3 +4 mg/L CPPU+2 mg/L TDZ)(P1),(25 mg/L GA3 +3 mg/L CPPU)(P2)和(25 mg/L GA3 +3 mg/L TDZ)(P3)3种组合进行处理,处理后测定平均粒重和其糖度,评价其口感。结果表明,落花后2 d内无核处理W1+无核处理后12 d左右膨大处理P2,试验品种平均粒重达13.78 g且具有香气,成熟期较早;花开50%~60%进行花前保蕾处理B2+落花后5~7 d内无核处理W2+无核处理后12 d左右膨大处理P2,试验品种平均粒重18.22 g且糖度达19 Brix %以上,成熟期较其他大粒方案推迟不明显。以上两个处理组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为深入了解双孢蘑菇采收后在常温储存下褐变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本试验测定了双孢蘑菇的失重率、褐变度与可溶性糖、蛋白质、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酪氨酸酶和漆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常温储存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双孢蘑菇的失重率和褐变程度不断增加,丙二醛、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先上升,达到最高值后下降至初始水平;酪氨酸酶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最后维持低活性状态;漆酶活性波动较小,并始终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在双孢蘑菇褐变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流失,渗透调节物质发生波动以应对褐变反应,相关酶活性发生变化,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协同推动褐变进程。
探讨丁酸梭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菌作为饲料添加剂对仔猪腹泻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体重相近的22日龄断奶仔猪280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头猪,对仔猪的采食量、腹泻率和生长性能3个方面进行分析。试验组为常发顽固性腹泻组(非PEDV感染),对照组为常规饲养组;试验期从22日龄断奶转群至保育阶段到84日龄出售,共62 d。对照组饲喂常规日粮,未添加丁酸梭菌复合菌;试验组饲喂常规日粮+丁酸梭菌复合菌200 g/t日粮。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丁酸梭菌复合菌断奶仔猪早期的采食量明显提高了76.67%(P<0.05);腹泻率降低了4.25百分点,对防治仔猪早期腹泻的效果明显(P<0.05);有利于改善仔猪生产性能。本研究扩展了丁酸梭菌复合菌的在畜牧养殖行业的应用,为其作为绿色添加剂做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
基于多肉植物种质保护,营造景观向市民传播植物科学知识,使用9科27属88种多肉植物,应用玻璃钢材、生活物件、文化砖和园林枯木等介质,营造多肉瀑布、环保阳台、夜郎遗风和枯树微光4个场景的植物景观,灵活展示了多肉植物形态和习性的丰富多样性,以及植物与生活、植物与文化的紧密关系。同时,总结了该植物景观多肉植物种植养护技术,包括选择透水、透气的基质,冬季适当保温、夏季通风降温,适时防治病虫害等,目的在于为多肉植物在家庭园艺和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以及植物园服务所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评估紫花风铃木的抗旱能力,本研究以其为材料进行控水试验,试验开始后每隔3 d测定栽培基质相对含水量,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和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探究其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在干旱初期,MDA含量上升,植物细胞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可溶性糖和Pro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SOD和CAT活性增加,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耐受性;在栽培基质相对含水量低于33.71%后,可溶性糖和Pro含量继续增加,但SOD和CAT活性逐渐下降,MDA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紫花风铃木干旱耐受达到极限。综合以上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初期,紫花风铃木可以通过渗透调节和激活抗氧化酶活性的方式,对干旱胁迫表现出一定耐受性;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其干旱耐受达到极限,SOD和CAT活性下降,其生长受到抑制。
本研究对一电解锰渣堆场两种植物(五节芒、一年蓬)定植条件下的植株Mn含量、电解锰渣全Mn含量、电解锰渣有效态Mn含量和渗透水中Mn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富集系数,探讨植物定植对电解锰渣中Mn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五节芒植株内Mn含量37.62 mg/kg,一年蓬植株内Mn含量98.30 mg/kg。五节芒定植后,电解锰渣有效态Mn含量下降了48.25%,一年蓬定植使电解锰渣有效态Mn含量下降了37.19%。此外,与对照相比,五节芒定植使渗透水中的Mn含量下降了65.64%~80.66%,一年蓬定植使渗透水中Mn含量下降了12.87%~19.48%。综上,两种植物定植均能减少电解锰渣中Mn向水体迁移,其中五节芒的阻控效果优于一年蓬,具有治理电解锰渣堆场Mn污染的潜力。
本研究在皖南部分茶园采集茶叶样和背景土壤样,分别测定其土壤有机质、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全硒量以及茶叶中硒含量,探究茶园土壤全硒量与茶叶硒的相关性,以及土壤有机质、pH和常规养分氮磷钾等对土壤全硒量与茶叶硒含量相关性(用硒转化系数表示)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茶园土壤平均硒含量较高(0.404 mg/kg),属于富硒土壤,茶叶中硒含量达到富硒茶标准。茶叶中硒含量主要受到土壤全硒量的影响,与土壤全硒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2=0.706 6(n=9)。土壤有机质、pH以及常规养分等对其相关性具有一定影响;总体上土壤全硒量与茶叶硒的相关性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pH和全氮量的变化呈现相同变化趋势,而随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本研究旨在为当地茶区生产优质富硒茶和开发利用富硒资源提供参考。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3—2023年主题为“耕地保护”,期刊来源为北大核心、CSSCI和CSCD的741篇文献进行分析,探讨近十年耕地保护领域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耕地保护研究已得到稳定性重视,研究力量及机构较为稳定;耕地质量、耕地资源、农户补偿、城镇化和耕地保护制度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未来,耕地保护领域研究或将更加聚焦农户行为、耕地保护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等方面。
本文分析了覆盖作物的种植意义、种植要点以及种植前景。覆盖作物在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改良土壤质量、提高主栽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覆盖作物的选择,需从提供氮素、改善土壤质量、控制杂草生长及保持土壤水分等方面的需求出发,实现覆盖作物所需达成的主要目标,还需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下一季主栽作物种类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覆盖作物品种及种植方式。本研究旨在为覆盖作物的种植利用提供参考。
对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基地水稻病穗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组蛋白3基因序列对分离病原物进行分析及致病性测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水稻穗部褐色病斑的病原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致病性测定,分离菌株均可导致水稻穗部出现与采样稻穗类似的症状,且从发病的水稻穗部分离出同样的链格孢菌。该病原菌最适生长培养基是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pH 5~7,最适生长温度29~32 ℃,最适生长光照24 h全光。综上,本试验中水稻褐变穗病是由链格孢菌(A. alternata)引起。
卷烟转移类接装纸印刷精美,色泽鲜艳,市场占比较高,但其存在耐高温性能不足导致接装纸粘连的问题。本研究测试了原版转移类接装纸及其改进后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原版接装纸耐高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接装纸在超过一定温度后出现破损,随着温度的升高,破损等级越高;改进后材料的耐高温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改善接装纸表层油墨耐温性能够提高其耐高温性能,有助于解决因接装纸粘连导致的卷烟产品质量缺陷。研究为指导接装纸生产工艺中表层油墨的选择和改进,提升卷烟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总结分析杜仲翅果在用于杜仲有性繁殖外的综合开发利用情况,本研究对其生物学形态、主要化学成分、杜仲籽油、杜仲胶、相关行业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等进行了概述。杜仲翅果的生物学形态丰富;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和酚酸类化合物等,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粗纤维和微生物;目前有关杜仲翅果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其分离纯化得到杜仲籽油和杜仲胶,实现其在食品、化妆品、化工和医药方面的广泛应用;该植物中含有脂肪酸、绿原酸和桃叶珊瑚苷等活性成分,具有预防骨质疏松,抗炎抑菌镇痛,降压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和利尿利胆等药理作用,是重要的药用和食用资源之一。研究为杜仲翅果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本文对白芷种质资源、鉴定方法以及其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生产措施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白芷种质鉴定方法包括常规鉴定、细胞学方法鉴定、药效成分鉴定、DNA水平鉴定和多种评价方法联合鉴定;其种质资源多样性包括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品质性状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其中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多样性检测方法包括AFLP标记、SSR标记、ISSR标记、RAPD标记和SRAP标记。该植物种植过程中,肥料、土壤类型、根际促生菌、采后各环节和播期等均会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研究结果为白芷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本文对红曲中辅酶Q10的来源、产量提升方法、检测方法、提取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为含辅酶Q10的红曲生产与应用提供参考。辅酶Q10是红曲霉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不仅展现出多种生物活性,还能有效减轻红曲中他汀类成分的副作用。提高红曲中辅酶Q10含量的方法主要有优化发酵条件、选育高产菌株。辅酶Q10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光谱法和色谱法。在提取技术上,主要采用皂化法、超声波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来提取微生物来源的辅酶Q10。目前微生物来源的辅酶Q10被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基于青海省2018—2022年气象资料、暴雨洪涝灾情资料及逐年经济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曲线拟合等方法分析致灾暴雨对农业生产影响的脆弱性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致灾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青海东部及海西州东部,近5年(2018—2022年)来,以2022年出现灾情最多,8月出现频率最高,降水持续时间大多不超过1 d;6 h、12 h及日最大降水量是造成该地农作物暴雨灾害单位面积经济损失的主要降水致灾因子,在抗灾能力保持一致时,农作物暴雨灾害单位面积经济损失随着降水量的增大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于单一要素的脆弱性曲线误差较大,选择构建多要素的农作物暴雨灾害脆弱性曲线:农作物暴雨灾害单位面积经济损失=0.020×12 h最大降水量-0.146×降水持续日数+0.585。该曲线可为未来暴雨洪涝对农业生产的致灾性预估提供参考。
为更新教学方式,促使教学过程可视化、智能化,在新农科背景下,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结合教学经验,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普通昆虫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创建了“一理念、二平台、三环节、五举措”的智慧教学模式,从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技能等方面开展智慧教学设计,并进行课堂教学创新与改革。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品质,实现应用型高校农学人才培养目标。
为培养设施植物生产类专业技术科研、设计与建造等专业人才,本文对地方本科院校植物生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路径进行探索。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将教学内容划分为5个模块,对模块化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并从教学目标重塑、内容模块划分和模块化教学设计及应用3个方面对其具体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为推动该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对普通昆虫学课程标本种类、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3个方面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线上昆虫标本馆为基础,建设教学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团队建设,优化师资配置等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能力有所增强。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为研究对象,以食品检测新技术课程为例,对该课程职业能力培养及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对职业能力培养导向下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包括教学目标(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教学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教学方法(技能实训与虚拟仿真相结合)和教学评价(与职业技能等级相匹配)。目的在于提升课程设置与食品行业需求的吻合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针对企业投入与运行、研究生与企业理念认知、企业与高校协同性以及企业研发需要与研究生科研方向4个方面,对畜牧行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现状进行分析。开展产科教融合背景下畜牧行业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建设模式创新研究,对研究生工作站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提出了运行管理制度完善,双导师工作模式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转化,以及研产一体托管模式创新等措施,构建了研究生企业工作站协同培养育人新模式。结果表明,该方案的推行极大提升了科研项目在企业的推进,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沟通成本,有效推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为研究生工作站在畜牧企业运行提供了新的路径参考。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对风景园林艺术原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和考核评价方式4个方面入手,对该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实践,包括创新教学模式,扩充数字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以及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实践结果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升明显。为风景园林及园林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析了数字农业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包括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促进产业融合,以及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针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人才队伍和数字农业技术3个方面,对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展开分析。探讨数字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包括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数字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及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旨在通过数字农业技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生活水平,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为规模化种植推进新型职业烟农培育,以云南玉溪澄江市右所镇和龙街街道为研究区,分析2018—2023年研究区新型职业烟农培育的发展及实践成效。实践表明,从2021年开始,研究区种植结构规划趋于稳定且本土化,户均规模稳定在4.25~5.43 hm2。研究区新型职业烟农平均年龄从2018年的50.93岁降低至2023年的42.30岁,整体呈年轻化趋势。2021年开始,随着新型职业烟农培育稳定,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不断增加,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增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新型职业烟农培育发展的因素,提出规模化种植新型职业烟农培育的发展策略。研究为新型职业烟农培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