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4年, 第30卷, 第22期 刊出日期:2024-11-30
  

  • 全选
    |
    粮食作物
  • 代帆, 黄晴晴, 王灿, 李雨箫, 程琴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褪黑素(MT)对镉(Cd)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涡麦99品种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温箱水培的方法,首先对其进行100 µmol/L浓度的Cd胁迫,然后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10、100和1 000 µmol/L)的MT,测定处理后小麦的株高、鲜重、干重、叶绿素、SOD活性、POD活性以及MDA含量。结果显示,在Cd胁迫下,与空白对照相比,喷施不同浓度MT后,小麦的株高、鲜重、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及POD和SOD活性提高,小麦MDA含量降低。综上,在Cd胁迫下,喷施MT可促进小麦的生长,增强幼苗的抗逆性,其中喷施100 µmol/L的MT对小麦的株高、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及SOD活性的促进效果较佳,1 000 µmol/L的MT对提高POD活性和降低MDA含量效果较好。

  • 李建设, 黄琬婷, 邰书静, 邹兰, 魏婵, 赵朝阳, 韩林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7-1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咸科904是以RF195为母本、RF196为父本杂交选育出的玉米品种。本文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该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玉米机械化籽粒收获区种植,具有生育期适宜,结实性好,根系发达,抗倒抗折能力强,以及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精选种子、整地施肥、适时播种、适时除草、田间管理和适时收获等。研究结果为该品种示范推广,以及获得更高的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 李慈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1-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皖南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和高抗的双季早粳稻品种,以中科发早粳23等6个双季早粳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中早35为对照,开展比较试验,分别从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全生育期在114~120 d,中科发早粳32生育期最长;大多品种抗性能力较强,部分病虫害轻度发生;农艺性状方面基本苗数133.43万~161.92万株/hm²,最高苗数397.30万~469.27万株/hm²,株高93.0~113.6 cm,穗长16.5~22.4 cm;经济性状方面有效穗数251.87万~293.85万穗/hm²,穗实粒数113.6~123.2粒,千粒重在25.5~27.0 g;结实率在86.5%~91.0%;参试品种产量8 335.83~8 925.54 kg/hm²,中科发早粳25产量最高,其次为中科发早粳23、中科发早粳32和赣初粳1号;综合生育期、抗逆性、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表现,中科发早粳25、中科发早粳23和赣初粳1号3个早粳稻品种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综合抗性较强,综合表现优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适宜在该地区引进种植。

  • 经济作物
  • 方小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6-1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菇棚建设、菌株接种和接种及出菇后管理等方面总结分析了香菇大棚绿色栽培技术。选择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且水源充足的地块建设菇棚;选择优质的香菇品种、适宜的栽培基料,严格消毒并装袋接种;接种后,做好发菌、脱袋上架和催蕾管理;出菇后,菇蕾发育期适时调节温湿度及光照,采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方法防治杂菌和虫害;适时采收并进行复壮培养,以促进二茬菇生长。研究结果为提升香菇的产量和质量,促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刘晓婷, 程海刚, 陈永刚, 张宵亮, 闫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0-2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魔芋生产施肥量的最佳配比,采用3因素、4水平和14个处理(3414)设计试验,以空白(N0P0K0)为对照,测定各个处理的魔芋产量,研究氮、磷、钾不同处理的魔芋产量与产值效益关系,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模型计算出氮、磷、钾各因子对魔芋产量的影响,通过三元二次方程模型得出施肥量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氮、磷、钾对魔芋的产量和效益影响较大,其中处理6(N2P2K2)的产量最高,为36 706 kg/hm2,与对照相比,增产85.44%,净收入20 2716 元/hm2;单因素分析表明,氮因素对产量影响较大,经济最佳产量所对应的施氮、磷、钾量分别是192、93和243 kg/hm2;3因素分析表明,魔芋的最高产量对应的氮、磷和钾施肥量分别为249、108和306 kg/hm2,此时最高产量为36 660 kg/hm2;魔芋经济产量对应的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193、94和269 kg/hm2,此时最佳经济产量为34 978 kg/hm2。研究结果为魔芋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 许士芳, 韩小双, 俞雪美, 杨康, 沈熠苗, 郭志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4-2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对番茄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常规施肥(甜稼大量元素水溶肥料13-6-40,75 kg/hm2)为对照,设置了滴施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常规减量施肥(45 kg/hm2)、喷施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常规减量施肥(45 kg/hm2)2个处理,测定处理后番茄的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和叶柄长等性状以及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坐果数、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并减施化肥可达到类似效果。光合细菌发酵液肥滴施的番茄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叶柄长、茎粗、开展度和株高较CK增加1.50、1.20、0.75、0.10、12.00和3.05 cm;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喷施有助于提高番茄单果重、坐果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产量和利润,并且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较常规施肥增产17.1%,增收81 270元/hm2。综上,光合细菌发酵液肥部分替代化肥滴施有助于提高番茄最大叶片长、最大叶片宽和叶柄长等植株长势;光合细菌发酵液肥喷施的番茄单果重量、坐果数、产量和利润有所提升,提高生产效益。研究结果为番茄生产科学选用肥料提供参考。

  • 任宗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28-3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分析了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主要从番茄选种育苗、移栽定植、田间管理和主要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对番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详细解析。选种育苗包括地块选择、整地起畦、施足基肥以及品种和幼苗选择,移栽定植包括带药定植、定植时间及数量,番茄生长全生育期的田间管理以及青枯病、叶霉病和茎基腐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治。番茄绿色高质高效栽培,需结合当地条件,选择优质品种;注意适当整枝,采用科学施肥方法,注意补充微量元素;番茄生长前期促根促果,中后期养根保果;病虫害防治要精准判断病虫害类型、科学打药和积极预防。研究结果为番茄种植提供参考。

  • 龙世方, 杨兴军, 粟睿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32-3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研究区百香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种植期,做好选地、整地、施底肥、搭架和植苗等工作;生长期做好抹芽、摘顶和修剪等工作,同时适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采收期,结合不同熟期进行采收和储藏保鲜。研究结果为百香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动物科学
  • 化文原, 由玉琢, 张桠铭, 孙荣桢, 丁烨, 张语诺, 王伟, 陈岩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36-4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盐度驯化对许氏平鲉钠钾ATP酶(NKA)活性及鳃中AQP3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将140尾该鱼分为急性盐度驯化和慢性盐度驯化两部分试验。急性盐度驯化将其放入盐度为32 、27 、24 、21 、18 、15 、12 和9 的试验组中进行盐度胁迫,取鳃、肠及肾组织样测定NKA活性;慢性盐度驯化将其放入盐度为32 、25 、20 、15 、10 和5 的试验组中进行盐度胁迫,取鳃组织样测定AQP3的表达量。急性盐度驯化结果表明,除对照组外,鳃中NKA活性均明显高于肠和肾中NKA的活性(P<0.05),各个盐度组中肠和肾中NKA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盐度驯化结果显示,在盐度胁迫达到4 h时,AQP3的表达量在25‰和20‰组出现峰值,随着盐度下降,表达量也随之下降;96 h时25‰组AQP3表达量逐渐恢复,而20‰组表达量仍为峰值,而后随盐度下降逐渐下降。综上,许氏平鲉可通过NKA和AQP3调节机体的渗透压平衡。

  • 杨梓杰, 张晋, 赵丹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43-4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吕梁黑猪BACE2基因特点和结构,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克隆,并对所编码的蛋白质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分析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信号肽、亲疏水性、跨膜结构、序列比对、二、三级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预测,以及互作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BACE2基因在吕梁黑猪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该黑猪BACE2基因的编码序列大小(CDS)为1 545 bp,包含514个氨基酸;BACE2蛋白是一种疏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具有明显的跨膜作用,是一种非分泌型的蛋白质;序列比对发现吕梁黑猪同山羊、牛亲缘关系较近,同家鼠亲缘关系较远;蛋白的二级结构由无规则卷曲(49.03%)、α-螺旋(18.48%)、延伸连(27.24%)和β-转角(5.25%)构成,主要分布于内质网(55.6 %)。qPCR 结果显示,其肾脏组织中BACE2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研究结果揭示了BACE2蛋白拥有的多种独特属性及BACE2基因的分布特点,为该蛋白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提供参考。

  • 陈瑞瑞, 张颖, 王晨晨, 梁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50-5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斑马鱼的氨基酸检测为例,深入探讨了其样品前处理流程、进样浓度确定和程序操作规范,并列举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为斑马鱼及类似样品的前处理以及氨基酸检测提供参考。斑马鱼因其体积小、含水量大的特性,在样品称重、粉碎和水解环节均需进一步优化;通过梯度合理设置稀释浓度,可以确定最适进样浓度;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有助于数据高效采集和处理,从而形成高质量检测报告;同时有效应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仪器操作不当、程序设置错误和数据处理偏差等方面的问题,能够显著提升检测效率和结果的精准度。

  • 杨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55-5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聚焦安徽省,着重探讨了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以及其饲料化利用的实践意义和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探讨了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途径和策略,为小麦秸秆资源的高效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加速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深化转型。其中饲料化利用作为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还有助于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等。其饲料化利用途径主要包括氢氧化钠处理、氨化处理、生物法处理和制粒技术等;目前饲料化利用暂面临营养价值、消化率、利用效率和饲料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现状。基于此,从经济层面、配套层面、科研层面、应用层面和技术层面分析推进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有效措施,并指出未来小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和高度技术化的特点。

  • 林业科学
  • 陈建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60-6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SW01—SW36共36个5年生3代杉木无性系及1个当地杉木种子苗作为试验对象,对其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主要生长性状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对比法选择优良无性系。结果表明,5年生杉木无性系的3个主要生长性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复力较高(68.15%~81.34%),材积变异系数17.68%,可利用材积性状进行优良无性系选择;对比法选择了SW03、SW07和SW09等8个早期速生型优良无性系,其平均材积比试验平均值高25.94%,与试验对照相比,平均现实增益48.79%,平均遗传增益33.25%,增产潜力明显,应用推广价值较高。研究结果为杉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及推广提供参考。

  • 应锦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64-6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福建南平延平区峡阳镇洋安村杉木人工林建设现状,分析了其间伐抚育措施,并提出其建设实践。研究区杉木人工林在造林、立地条件和抚育管理措施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间伐抚育措施包括透光伐、卫生伐、疏伐和割灌除草等,通过间伐抚育可改善林内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同时从改善立地条件、适时间伐抚育、科学施肥、防治病虫害、创新经营模式以及加强技术培训等进一步发展杉木人工林的方面进行实践,为实现该树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资源·环境·植保
  • 任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68-7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丹江口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样带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库区消落带草本植物群落调查,掌握其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调查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共记录到草本植物140种,属31科103属,其中禾本科、菊科、豆科、蓼科和莎草科的植物种类最多,占调查记录植物种数的52.14%;植物群落主要包括6种类型,分别是苘麻群落、狗牙根群落、线叶水芹群落、狗尾草群落、水蓼群落和野艾蒿群落,所调查的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生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海拔位置和水淹过程对库区消落带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苘麻群落、狗牙根群落和线叶水芹群落主要分布在165 m水位线以下的消落带中下部,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较简单,狗尾草群落、水蓼群落和野艾蒿群落主要集中分布在消落带的中上部(165~170 m水位线区域),物种组成相对较为复杂。

  • 景美清, 吴裕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74-7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深圳仙湖植物园具有代表性的次生林、土沉香林、马占相思纯林和马占相思混交林4种林分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样地采样,分析土壤剖面情况,测定其林下土壤的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水文特性,揭示城市植物园典型森林不同林分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林分中,次生林的肥力相对较高,各林分土壤的淀积层相对较厚;次生林和土沉香林的土壤容重较为适宜;次生林的土壤孔隙度较高;次生林的各土层土壤饱和持水率和毛管持水率均较高,其土壤质量较高,林地上植物生长状态可能较佳。综上,次生林各土层土壤的肥力、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饱和持水率和毛管持水率均较高,其土壤质量较高,有利于植物生长。研究结果为森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罗野, 周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78-8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洞庭湖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各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促进该地区粮食增产、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保障。本研究运用了熵权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及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对研究区2000—2020年耕地的物质生产、生态维持和社会保障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物质生产功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西部地区其功能等级在空间上较强;生态维持功能变化不大,功能等级较强区域集中在西部,东部相对较弱;社会保障功能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东部功能等级在空间上强于西部。20年间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存在权衡关系,说明社会保障的提升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物质生产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由权衡关系转变为协同关系,说明粮食增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产功能与生态维持功能经历了协同—权衡—协同的变化过程,说明近年来研究区在稳定提高粮食增产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研究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权衡与协同关系进行分析,为合理制定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供参考。

  • 唐丽, 宋芬, 桂炳中, 胡湘林, 谢帆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84-8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和分析常德市屈原公园的害虫种类与为害情况,做好该公园的园林植物害虫的绿色防治工作。于2021—2023年,采用重点调查和踏查等方法对公园园林植物进行害虫调查,分析该公园内害虫种类、受害植物、为害部位和为害程度等。调查表明,共记录到主要园林害虫46种,隶属6目29科,其中半翅目22种,鳞翅目10种和鞘翅目8种,为害严重害虫主要有紫薇长斑蚜、蚊母新胸蚜和秋四脉绵蚜等8种,其主要为害部位包括叶片、枝干和树干,以半翅目刺吸式害虫为主,是防治的重点;针对该公园的害虫为害情况,对园林害虫治理提出了园林技术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建议,为研究区园林植物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 应泽威, 陈浩宇, 段佳辰, 郝敬喆, 李克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88-9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酸腐病是葡萄生产上为害较大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由真菌、细菌和果蝇共同为害形成的二次侵染性病害。本文总结了葡萄酸腐病的症状,分析了引起该病的主要病原菌,包括曲霉属、假丝酵母属、有孢汉逊酵母属、伊萨酵母属和醋酸杆菌属,以及该病害的主要传播介质黑腹果蝇、斑翅果蝇和叔白颜果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酸腐病发生的影响,并集成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病害的绿色防控策略路径,旨在为酸腐病绿色防控及葡萄绿色规范生产提供参考。

  • 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
  • 程潇, 刘娟娟, 贾贞, 徐晨, 安虹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93-9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纳他霉素、乳酸链球菌素和ε-聚赖氨酸3种天然抑菌剂的抑菌效果,获得复配天然抑菌剂的最优组合,本研究以不同浓度的纳他霉素、乳酸链球菌素(0.10、0.20、0.30、0.40和0.50 g/L)和ε-聚赖氨酸(0.10、0.15、0.20、0.25和0.30 g/L)处理冷加工蛋糕测定蛋糕在不同培养时间(24、36、和48 h)下的菌落总数,计算其抑菌率,并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理论抑菌效果最优的组合。结果表明,3种天然抑菌剂均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主次顺序为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理论抑菌效果最优的组合为纳他霉素0.22 g/L、乳酸链球菌素0.26 g/L和ε-聚赖氨酸0.12 g/L。研究结果为延长冷加工蛋糕货架期提供参考。

  • 药食同源
  • 程贵兰, 王亚楠, 赵芷含, 高涵, 蔡智军, 贾清贤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97-10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黄精无菌快繁技术体系提供技术基础。本试验以选育的七叶黄精根状茎作为外植体材料,测定不同消毒处理的根茎污染率、死亡率和不同浓度6-BA(6-Benzylminopurine)与NAA(1-Naphthalic acid)组合对其茎段腋芽的萌芽率影响,探索该植物根状茎无菌快繁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以超声波清洗机消毒15 min的处理效果最好,污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0%和17%;恒温振荡器消毒15 min的污染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和37%,最佳消毒时间15 min;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C12-Y组合(2.0 mg/L 6-BA+0.5 mg/L NAA)处理有芽茎段的效果最好,其平均萌芽率达76.67%,无芽茎段的平均萌芽率达56.67%。

  •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 陆相霖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01-10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 4资料、自动站实时数据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通过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7日一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下,高空槽东移、中低层切变、西南低空急流及梅雨锋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此次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副高稳定维持在20 °N附近,受副高阻挡,中纬度低槽和中低层切变线稳定维持,低空急流强劲,地面上形成梅雨锋,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使低层低值系统强烈发展,加强了上升运动,同时水汽条件充足,使得研究区出现暴雨天气。为提高研究区天气预报精准度提供参考。

  • 贾宁, 陶晨, 蒋姗姗, 马殿博, 崔萌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05-10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近50年(1971—2020年)最大风速、极大风速资料,从时间和空间2个角度对通辽地区大风站次变化特征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分析区域性大风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综合强度。结果表明,4和5月为该地区大风天气的多发月份,1和8月为大风天气的少发月份。该地区大风站次数年代变化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大风的年变化波动性较大;年际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4.34 d/a;大风日数年频次为26.4 站/d,西部、北部多发生大风天气。区域性大风天气最多的季节是春季,以5月最多,近10年区域性大风呈增加的趋势。特强区域性大风出现趋势较弱,弱区域性大风出现频率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该地区大风灾害的预警防范能力提供参考。

  • 刘瑞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10-11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的应用,并通过智能化技术优化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有助于确保植物健康生长和实现园林精准、高效管理。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了园林植物生长监测现状,总结了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的具体应用。人工巡检等常规的园林植物生长监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保证了监测的实时性、自动化、精准化、智能预警和数据自动记录与分析,实现园林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展现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该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对园林植物生长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关键环境参数的准确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预测植物的生长趋势,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实现了园林植物的精准灌溉和施肥,明显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本研究为园林植物生长监测及园林精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

  • 农业教育
  • 何琼, 杨逢春, 先元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14-11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岗位需求导向,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在充分了解毕业生择业方向和岗位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增加科学前沿成果,建设课程网络资源库,丰富课程内容与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拓展,优化教学模式;利用典型案例,加强思政教育;利用校内作物生产种植基地、校外农业公司与家庭农场等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同时,改进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获得明显成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爱农情怀,并注重补充科学前沿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农作物绿色、安全生产提供人才支持。

  • 刘亚, 王希春, 韩春杨, 冯士彬, 祁克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18-1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宠物诊疗方向兽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现状,认为部分实践基地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导师队伍临床经验有待进一步丰富,部分课程设置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提出相应措施,包括通过内强外联,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落实“双导师”制,并积极建立校企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针对专硕人才培养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打通本硕人才培养过程,提高生源质量。本文为高层次宠物诊疗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 李明骏, 吴根土, 杨旸, 青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22-1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对农林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以植物保护专业选修课植物病毒学课程为研究对象,针对该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学习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教学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系统性和高阶性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及实验操作项目有待进一步更新等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具体包括强化课程思政,激发内生动力;挖掘优质资源,拓宽学习渠道;重构知识框架,突出高阶性和挑战性;拓展实验项目,增强教学实践性。实践表明,该课程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思政引领、数字信息赋能、知识重构和实验项目拓展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为进一步夯实专业选修课程在新农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参考。

  • 唐跃辉, 王小慧, 刘腾飞, 王永立, 马克世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27-1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创新型农林人才,本研究从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出发,探索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通过构建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农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与农业产业对接的课程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爱农意识,引领创新发展;打造实践赋能新农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支撑项目式课程教学和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新农科“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促进高校专任农学教师和涉农企业导师双向交流学习;搭建新农科实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动态调整农学实践教学内容和基地项目;构建多元协同的新农科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探索双创背景下适合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涉农高校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 李小金, 赵春芳, 李磊, 李升和, 姜锦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31-13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结构3个方面入手,对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课程;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专业教育实践平台。本研究为新农科背景下畜牧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 程喆瑜, 罗静龙, 严丽桃, 赵培钰, 李孟轩, 张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34-1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和职后培训3个方面入手,对涉林涉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究该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包括优化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及加强教师培训。通过深入剖析实践案例,总结提炼为“育种、育苗、育青和育菁”青蓝强基铸师工程。目的在于系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助力建设符合新质量和标准要求的教师队伍,为林草行业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 蒋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38-1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专业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和综合能力与素养3个方面对该课程学生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对学生评价改革进行实践,包括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强化周期性、过程性考核,探索学习过程的增值性评价。实践教学成效表明,改革后,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学习信心大幅增强,并实现了与工作岗位的有效对接。为教育评价改革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刘亚琳, 李晓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4, 30(22): 141-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4.2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A省1993—2022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 1)、农业机械总动力(X 2)、有效灌溉面积(X 3)、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X 4)和成灾面积(X 5)作为解释变量,粮食产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产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公式为 l n Y =   - 4.298 + 0.903   l n X 1 + 0.565   l n X 3 - 0.034 l n X 5 + μ,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 1)、有效灌溉面积(X 3)与成灾面积(X 5),影响程度分别为90.3%、56.5%和-3.4%。基于此,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建议,包括保证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灾害预警能力,降低粮食生产成灾面积等。为提升研究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