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对P0340、CII141和R289等20份丁氏稻种在种子萌发期进行高温胁迫处理,以正常培养为对照,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和根、芽长等10项生长指标,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和分级评价值进行耐热综合评估,同时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并结合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析,探讨不同稻种萌发期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的差异,以筛选耐热性强的稻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水稻的发芽势等生长指标在品种间和处理间差异较大;耐热综合评估方面,P0340排位较高,耐热性强;Y595排位较低,耐热性弱;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确立了发芽率和幼苗干重可作为耐热性鉴定的重要指标;聚类分析将参试稻种耐热性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弱和极弱5类,其中耐热性极强品种为P0340,耐热性强品种为CII141、R289和Y1544,耐热性中等品种包括R107和Δ133等10个,耐热性弱品种包括PII140和PII21等5个,耐热性极弱品种为Y595;生理指标方面,与对照相比,高温胁迫下P0340的H2O2和MDA的含量增幅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OD、CAT和POD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表明P0340萌发期耐热性强,活性氧含量累积少,抗氧化能力强。综上,筛选得到的高耐热稻种P0340,其可为培育耐热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为探究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粳稻宁粳8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0(CK)、100和200 mg/L 3种浓度的叶面硅肥处理,测定水稻的折断弯矩M等抗倒伏力学指标,及茎粗、壁厚和节间长度等节间配置,以及节间充实度。结果表明,与CK相比,喷施200 mg/L叶面硅肥提高了水稻茎秆的折断弯矩M、断面模数Z和弯曲应力BS;增加了水稻茎粗,茎秆长轴和短轴的内外径;对水稻株高无明显影响,降低了基部第一、二和三节间的长度;对基部节间充实度影响较小。综上,合理喷施叶面硅肥主要通过增加水稻茎粗及茎秆长轴和短轴的内外径,同时降低基部第一、二和三节间的长度来提高水稻茎秆的机械强度,以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以200 mg/L的叶面硅肥处理效果较佳。
Y两优919是以Y58S为母本,R919为父本选育出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本文介绍了其亲本特性以及高产制种技术。Y58S是配合力优良、制繁种产量高的广适型水稻光温敏不育系;R919是抗倒、抗病且配合力强的优势恢复系。Y两优919可在闽西北海拔300~500 m的地区进行烟后制种。高产制种技术包括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以父本5月中旬、母本6月中旬播种为宜;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且肥力水平中上的田块作秧田,采用适宜的播种量,药剂浸种消毒,同时施足基肥,适时适量追肥,科学管水和适时防治病虫草害,以培育壮秧;烟叶采收后及时打田除草移栽,设置父母本行比1∶8;大田全生育期做到浅水插秧、寸水返青、薄水分蘖、苗够晒田、寸水孕穗以及干湿壮籽;施足基肥,视秧苗长势适当追肥;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和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和穗颈瘟等病虫害;该品种制种的理想花期相遇标准以父本始穗期较母本迟2 d为佳,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花期;见穗25%~30%时,喷施“九二〇”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确保齐穗和授粉,提高结实率;及时除杂保纯,去除早熟和异形株;拉花结束后及时割除父本,田间90%籽粒黄熟时收割。本文为相关杂交水稻高产制种及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本文从生产栽培实际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玉米花粒棒、多穗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玉米花粒棒和多穗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品种遗传因素,外界环境因素(高温干旱、阴雨寡照),以及栽培管理因素(播期、密度、控旺、病虫害及药剂施用)等;通过选育抗逆品种,进行合理施肥、及时除草、松土以及适时浇水等田间管理,可提高玉米的抗逆能力,避免因管理不当导致穗部发育不良。下一步研究将借助基因编辑等现代科技手段,解析玉米花粒棒、多穗形成机制;探索叶面施肥等新型农艺措施,以提高玉米产质量。本文为提高玉米产量,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为筛选出适宜山东诸城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以NC89作为常规对照,以当地主栽品种中烟100作为副对照,对QY2329、YY021和HB0901等9个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植物学性状、农艺性状、抗病性和经济性状。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生育期在130~140 d;植物学性状方面,HB0901田间生长不齐,其余品种(系)田间生长均为较齐或整齐,YY021、LY2804、CF241、HB056、龙江0110和LY716-2整个生育期长势强;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系)株高118.5~162.8 cm,叶数20.0~29.3片,节距2.9~4.8 cm,茎围9.9~11.4 cm,腰叶长61.6~72.8 cm,腰叶宽30.1~39.8 cm;抗病性方面,各品种(系)主要发生病害为黑胫病、角斑/野火病和病毒病;经济性状方面,各品种(系)产量在2 141.70~2 795.10 kg/hm2,均高于对照NC89,其中HB0901、CF241、YM2020、龙江0110和LY716-2的产量高于副对照中烟100,CF241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均价31.32元,产值85 672.73元/hm2,上中等烟比例达96.45%。综合田间生长状况及产值情况来看,CF241株型中等,生育期适中,分层落黄明显,田间长势及抗病性强,经济性状表现突出,综合表现最好;另外HB0901和龙江0110株型中等,分层落黄明显,抗病性强, 经济性状表现优良;LY716-2株型高大,抗病性强且经济性状表现优良。综上,CF241、HB0901、龙江0110和LY716-2品种(系)适宜在诸城烟区进一步试种。
为了解蓖麻bZIP基因家族成员的组成和家族进化关系及特征,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鉴定家族成员,进行基因结构、蛋白质保守基序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同时分析其蛋白的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和互作关系,以及该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和表达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6个蓖麻bZIP基因家族成员,位于10个染色体上;基因结构与蛋白质保守基序较为复杂,可分为11个亚族,包含25个基序;与拟南芥进化相似,较为保守;bZIP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位于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主要通过丝氨酸的磷酸化来发挥生物学作用,蛋白RcbZIP18、RcbZIP27、RcbZIP2、RcbZIP17和RcbZIP46之间的联系较多,通过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参与蓖麻各个生长时期;该基因家族均参与叶、茎、根和胚等生长时期的发育调控,其中RcbZIP10、RcbZIP25和RcbZIP44在叶片和种子中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上述结果为蓖麻bZIP基因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安徽宿州萧县一家庭农场生产种植经验,总结分析了羊肚菌生长的适宜环境、设施条件以及栽培技术要点。该菌栽植宜选择空气质量好,地势平缓、排灌方便的地块,土壤要求为土质松软,弱碱性、透气性较好的砂壤土;栽培设施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配备滴灌带和雾化装置。其设施栽培技术要点包括选择菇型、颜色好,种性稳定,肉质肥厚,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种;进行土壤翻耕、消毒,制作外源营养料包等播种前准备工作;精细播种,覆盖黑色地膜;做好浇灌盖膜,温光调控,放营养包和催菇等播后管理工作;出菇期结合各时期要求进行管理;综合应用农业手段、物理方法、生物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有效防治菌菇生长过程中的杂菌污染和病虫为害;按照“采大留小”原则适时采收,采后及时储藏或运输。本文为羊肚菌设施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促进微型月季‘玲之妖精’的种苗规模化生产以及后续利用细胞工程方法进行种质改良,以微型月季‘玲之妖精’为试验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离体培养研究,主要包括不同外植体消毒灭菌处理、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增殖、腋芽萌发诱导、腋芽继代增殖以及生根诱导等。结果表明,叶片外植体合适的灭菌方式为75%乙醇消毒30 s+0.1%升汞灭菌5 min,适合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苄基腺嘌呤(6-BA) 0.5 mg/L+2,4-二氯苯氧乙酸(2,4-D) 2.0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萘乙酸(NAA) 0.2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茎段外植体合适的灭菌方式为75%乙醇消毒30 s+0.1%升汞灭菌8 min,适合腋芽萌发的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腋芽继代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6.5 g/L;生根适宜的培养基为1/2MS+NAA 0.1 mg/L+蔗糖 30 g/L+琼脂 6.5 g/L。本研究为微型月季品系改良和遗传转化提供参考。
本文从畜禽粪便的常见处理方法、其处理中涉及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相关微生物类型,以及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研究进展。畜禽粪便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通过微生物作用的堆肥化、厌氧消化及两者的联合处理,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处理的肥料化,以及焚烧与生物炭化。其中,微生物处理畜禽粪便是利用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更简单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好氧微生物包括乳酸菌等,厌氧微生物包括甲烷杆菌等。涉及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包括微生物种类的扩展与优化,微生物组的研究与新型发酵剂的开发,其优化了畜禽粪便处理过程并改善了肥料质量。本文为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畜禽粪便处理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是现代畜牧业中用于遗传资源保护和繁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及其保存过程中的冷冻损伤和冷冻保护剂的应用,大豆卵磷脂(S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精液冷冻保存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以及两者的联合应用等方面,探讨了SL和LDL在山羊精液冷冻保存中的研究进展。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是指通过构建极低温环境使山羊精液中的精子生理活动处于静止状态。精液在保存过程中受低温环境的影响导致细胞受损,活性氧积累导致精子质量下降,而冷冻保护剂的使用如甘油和卵黄可以减少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冰晶的形成,保护精子细胞膜免受冰晶的刺破。SL作为一种天然磷脂,在山羊精液冷冻保存过程中,能够减少冰晶形成,减轻活性氧对精子的伤害,从而降低对精子的损伤;LDL作为一种存在于鸡蛋黄中的脂蛋白,可与精液中的有害阳离子肽竞争性结合,保护精子免受有害蛋白的损伤;两者具有协同效应,LDL增强了SL的冷冻保护作用,而SL提供额外的抗氧化保护,共同提高精子在冷冻和解冻过程中的存活率,提高冷冻保护剂的整体效果。本文为山羊精液冷冻保存提供思路和参考。
素馨属植物常为落叶或常绿小乔木,直立或攀缘状灌木,在园林绿化、药用等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素馨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多样性、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繁殖技术和利用价值等资源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地理分布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约有47种素馨属植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遗传多样性丰富。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方面,该属植物花期各不相同,花多具浓郁香味;果实及种子一般为黑色球状,植株对外界环境变化较敏感。化学成分方面,该属植物不同部位含有水杨酸、咖啡碱等生理活性物质以及乙酸苄酯、芳樟醇等挥发性成分,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繁殖技术方面,其植株结实率不高,种子出芽率较低,繁殖方式以扦插、组培等无性繁殖为主。利用价值方面,素馨属植物具有延缓衰老、抑菌消炎等药用价值;可应用于墙体、阳台及窗体绿化,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此外,其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为素馨属植物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为筛选出适宜闽南山地栽培的树种,以福建省永春碧卿国有林场为试验地,选取黄山栾树、台湾栾树、苦楝和冬青等20种优良景观树种,柳杉、秃杉、福建柏、花榈木和红豆树等30种优良用材树种,以及福建青冈、赤皮青冈、青冈和云山青冈等20种多功能壳斗科树种共70个不同珍贵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闽南山地的成活率、保存率、生长与健康状况以及适生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造林选取的各参试树种成活率较高,除云山青冈外,其余均在85%以上,保存率均在90%以上;树种整体生长与健康状况较好,适生性较强。筛选出适宜在闽南山地栽培的优良景观树种有冬青、青钱柳、鹅掌楸、枫香和半枫荷5种,优良用材树种有秃杉、醉香含笑、闽楠、香樟、大花序桉和木荷6种,多功能壳斗科树种有福建青冈、赤皮青冈、红锥和米锥4种。本研究为闽南山地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植物迁地保护和引种驯化研究提供参考。
为探索芸苔素内酯(BR)对石笔木幼苗生长的影响,以1年生石笔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和喷施频率的BR处理石笔木幼苗,0 mg/L为清水处理(CK),a、b、c和d每组分别喷施1、2、4和8 mg/L,另依据喷施频率(1周2次、1周1次和2周1次)分别细分为亚组1~3(a-1~a-3、b-1~b-3、c-1~c-3和d-1~d-3),测定其株高、地径和冠幅,筛选出最佳的喷施频率和浓度组合。结果表明,适量施用BR对石笔木幼苗生长起到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其苗高、地径及冠幅。最佳的处理组合为c-3(4 mg/L,2周1次),该处理下苗高为25.43 cm,较CK增长14.16 cm,增长率达125.64%;地径为3.66 mm,较CK增长2.13 mm,增长率达139.22%;冠幅为5.15 cm,较CK增加1.68 cm,增幅达48.41%。本研究为该乔木的苗期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紫色马勃为试验对象,以孔雀石绿染料为降解基质,从菌体平板降解、发酵液培养时间(4、5和6 d)、降解处理温度(22、26、30和34 ℃)及染料浓度(50、100、150、200、250和300 mg/L)4个方面探讨其对孔雀石绿染料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紫色马勃发酵液制备条件为在26 ℃,160 r/min振荡培养4 d;以200 mg/L孔雀石绿染料作为基质,在30 ℃条件下,降解24 h,此时降解率达98.34%。研究结果为孔雀石绿染料的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为筛选防除冬小麦田禾本科杂草的安全、高效药剂,选用3%甲基二磺隆SC等5种常用药剂进行防效对比试验,分析药剂对小麦安全性、杂草防除效果(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控制杂草类型)和挽回损失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参试药剂的使用剂量对处于4~5叶越冬期的小麦生长安全。以3%甲基二磺隆SC、5%唑啉草酯EC和75%氟唑磺隆WG的除草控害效果最好,药后110 d的株防效依次为94.01%、83.03%和74.65%,鲜重防效依次为94.97%、88.56%和82.97%。其中5%唑啉草酯EC、7.5%啶磺草胺WG的防除速效性较好,而3%甲基二磺隆SC和5%唑啉草酯EC的持效性较长。5%唑啉草酯EC防除看麦娘、日本看麦娘的效果最好,3%甲基二磺隆SC防除菵草的效果最好。各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3%甲基二磺隆SC、5%唑啉草酯EC和75%氟唑磺隆WG处理较对照区挽回小麦损失率依次为29.28%、25.18%和22.40%。实际生产中,防除小麦田禾本科杂草应合理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同时田间菌源量高、种植品种抗性不强、耕作方式和管理不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害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还会对人和牲畜造成危害。基于此,提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完善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秸秆还田、施用基肥和引入生物防治菌,降低田间病原基数;采用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采取药剂拌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用药和选择合适施药机械等措施,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适时收获、晾晒和储藏,加强收储管理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为相关地区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为全面了解理塘县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为区域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样线、样方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野生种子植物共计78科371属1 021种,优势科主要包括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蔷薇科(Rosaceae)等,优势属主要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和虎耳草属(Saxifraga)等。保护区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8科共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25科,占比32.05%,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各有24科,占比分别为30.77%;371属包含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129属,占比34.77%,东亚分布有47属,占比12.67%,中国特有分布有13属,占比3.50%;科、属水平分布区类型分别占国内分布区类型的46.67%和100%。分布有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害虫分布具有规模小和密度高等特性,导致其识别具有挑战性。本文基于深度学习,利用经典的YOLOv8s轻量级模型进行稻纵卷叶螟、水稻叶毛虫和稻潜叶蝇等14种水稻害虫数据集的训练识别,得到了模型训练及验证结果。训练结果发现,该模型收敛速度和稳定性较好;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性能较好,对14种水稻害虫的识别精度为0.788,召回率为0.721,识别准确率为0.809,mAP@0.5为0.772。综合来看,该模型性能较好,能够满足水稻害虫检测要求。研究结果为水稻虫害识别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平台(GEE),利用Landsat遥感数据,研究了2011—2020年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水文情势变化。通过融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改进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和自动水体提取指数(AWEIsh)等多种植被水文指数,借助ReliefF重要性特征选择算法和CART决策树模型,对2011—2020年该地区的水体分布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指数算法,融合指数在遥感水体识别中具有较大优势,可以有效发现被植被掩盖的水体。研究区水体面积10年间经历了减少后波动增加,整体呈减少的趋势,至2020年识别的水体面积为24 118.05 km²。土地类型转换分析结果表明,消退的水体主要转变成植被,净转出面积约5 388.78 km²。通过对主要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发现人为干扰是导致松嫩平原西部水体减少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松嫩平原西部水资源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针对现有核桃壳仁风选分离设备存在的分离不彻底和夹带损失等问题,设计了一种两级串联式的核桃壳仁分离机,该分离机可一次性分离整仁、碎仁和果壳。为确定其最佳的作业参数,运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以核桃壳仁含杂率和损失率为考核指标,以喂料速度(x1)、风板1倾角(x2)、风板2倾角(x3)、风机1风速(x4)和风机2风速(x5)为试验因素,对该装置工作参数进行 优化试验,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并进行方差分析,利用因子贡献率法得到影响含杂率和损失率的主次因素。结果表明,含杂率、损失率模型的R 2值分别为0.973 1、0.953 0,建立的含杂率、损失率与参数间的二阶多项式回归模型拟合度较高;喂料速度、风机1风速和风机2风速对含杂率的影响显著,风板1倾角、风机1风速和风机2风速对含杂率的影响显著,交互项x1x2、x1x3、x1x4、x2x5和x3x5对含杂率的影响显著;交互项x1x2、x1x3和x3x4对损失率的影响显著;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喂料速度0.15 kg/s、风板1倾角39°、风板2倾角34°、风机1风速20 m/s和风机2风速14 m/s时,其含杂率4.75%,损失率8.41%,且验证试验的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相对误差小于5%。该研究为核桃壳仁分离机的改进提供参考。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快速获取各种复杂的地形图和高程特征点,进而快速完成土方量计算。本文以某区域为例,使用大疆精灵四RTK无人机进行“井”字形飞行获取倾斜摄影数据,利用ContextCapture建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三维模型和正射影像数据,在EPS软件中利用三维模型等数据进行土方量计算,快速得到土方量计算结果。以RTK实测数据为真值,检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土方量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两种测量方法计算的填方量相对误差2.7%、挖方量相对误差7.8%,小于10%的限差范围,均符合土方工程规范要求。以上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计算土方量,其结果满足土方工程规范要求,且工作效率高、成本低,可为相关土地整理项目提供技术参考。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对于科教融汇的重视程度、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匹配度、融汇渠道以及教师队伍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开展具体实践。具体对策包括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相辅相成的新模式,搭建平台畅通科教融汇渠道,以及引育结合提升教师团队教科研水平等。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科教融汇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政、校、行、企、研协同搭建创新驱动基地,创新“六双融通、互育共培”人才培养模式,建成融入山地特色高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体系,协同攻关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高三能型”教师队伍。本文为提升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等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为更好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了解探索生命本质和奥秘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选课学生来源,分析了生命科学奥秘探索实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并对其进行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改革实施。必要性而言,开设该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生命科学学科特点的体现,也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优化实验项目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技能培养,并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安排实验教学内容;坚持将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等“四结合”原则,逐渐形成了系统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并重视实验安全。在教学改革实施方面,优化教学安排,设置小班级授课,并让学生灵活选择上课时间;丰富授课形式,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及其优质的数字化资源,积极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增设实地参观和野外实习环节,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动植物及自然环境;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考核。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学生生命科学素养,增强了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助力教学团队获得省部级奖项。本文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参考。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阶段的有关内容以及森林的生态功能及其调控等知识;更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系统、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实际案例,将人工林培育技术与林木种子、林木抚育等章节的知识相结合;坚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混交林、经济林以及大径材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强化基础理论创新。该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明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显著加深,推动了其科研与教学技能的双向促进;选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显著增强,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展。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视域,分析园林类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设计、职业素养培养、教师教学理念、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模式等建设现状,并对其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具体而言,从专业层面建设课程教学体系,形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三层衔接的课程思政体系;结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紧密对接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关键岗位群;优化教师教学理念,通过培训活动、激励机制等增强其思政育人能力;完善教材内容,将园林行业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纳入其中;优化教学实施模式,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与岗位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申报了省级示范课程,并组织学生编写了《校园植物志》,增强了其专业能力,培养了其社会责任感。本文为园林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的紧密融合提供参考。
绿肥在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陕西汉中地区绿肥产业发展现状,当前绿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该地2023年绿肥种植面积在11.06 hm2,种植品种以紫云英和毛叶苕子为主,可选择的绿肥品种较单一;以冬绿肥为主,冬绿肥的种植模式主要有稻田绿肥、果园绿肥和茶园绿肥;该地绿肥种子繁育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种子供应主要依靠外调,价格呈上涨趋势;绿肥种植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同时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目前,该地绿肥产业发展暂面临优异绿肥种质资源匮乏、绿肥种植积极性不高、绿肥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发育不够成熟、绿肥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待完善、保障和激励效果不明显等挑战。基于此,提出种质资源强化与种业保障提升、多元激励强化与种植动力激发、种植技术体系创新推动与产业融合推动、产业支持体系建设等策略,为推动该地绿肥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