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单位土地面积粮油产量,筛选出适宜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的大豆品种,本试验设置2种带型(1.67和2.00 m)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对9个大豆品种(秦豆2018、齐黄34、陕垦豆4号、中黄13、陕豆125、延豆15、延豆11号、宝豆12号和宝豆312)的生育期、生物性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各大豆品种的成熟期、生育期差异不明显;带型对大豆植株生育习性及抗倒伏能力有一定影响,随着带幅宽度增加,齐黄34、中黄13(CK)、延豆15和宝豆312的倒伏级别降低;各大豆品种在不同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株高、结荚高度等主要农艺性状变化不明显,各品种受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影响,生产上需注意防治病虫害;以齐黄34的产量在1.67和2.00 m带型复合种植模式下产量均较高,分别为886.67和1 150.57 kg/hm2。综合来看,齐黄34抗倒性较强,综合农艺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浅山丘陵区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下推广种植。
为探明四川宜宾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的最优行株配比,以高粱品种宜糯红4号和大豆品种贡秋豆5号为材料,设置6种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株行规格,研究了各处理对高粱和大豆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两种作物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生育期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种植密度越大,会使高粱抽穗期和扬花期提早,生育期缩短;套作大豆生育期缩短。主要农艺性状方面,高粱、大豆株行间距越小,高粱的株高和穗下柄长度增加,茎粗和穗长减小;大豆的株高和底荚高度有所增加。产量及经济效益方面,以A3处理(高粱大豆带宽1.5 m,高粱、大豆种植密度均为9.0万株/hm2,高粱行距50 cm、窝距30 cm,大豆行距40 cm、窝距30 cm,两种作物行间距30 cm)的产量和经济产值较高,其中高粱产量4 413 kg/hm2,套作大豆产量1 831.5 kg/hm2,经济产值5.29万元/hm2。研究结果为相关地区高粱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基于安徽淮北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践,从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和种子处理等方面总结出其高效栽培技术。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有限结荚习性、耐阴、耐密植、耐高温、抗倒、抗病且抗旱的大豆品种;选择株型紧凑、高度适中、耐高温、耐密植、耐穗腐、抗病且宜机收的玉米品种。种植模式选择4行玉米+6行大豆的种植模式。种子处理包括拣种、晒种、药剂拌种或包衣等。选用4行玉米播种机、6行大豆播种机进行种肥同播。播后芽前及时封闭除草,针对封闭除草效果欠佳地块,在大豆1~2片复叶、玉米4~5叶期,及时采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定向隔离除草。采用微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进行灌水、追肥和叶面施肥,满足玉米大喇叭口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和鼓粒期水肥供应。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初花期喷施控旺剂,以控制植株旺长。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适时适药防治大豆病毒病、蚜虫,玉米茎腐病、草地贪夜蛾等病虫害。选择抗高温热害大豆品种、合理施肥和及时浇水,以预防大豆“症青”。选择耐高温热害玉米品种、适时浇水和人工辅助授粉等,以防止玉米抽雄吐丝期受高温热害影响。结合田间大豆、玉米成熟情况,选择先熟先收或异机同时收获方式。本文为相关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粮豆轮作具有培肥地力、防治病虫害和提高种植效益等优势。本文基于黄淮海地区粮豆轮作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大豆单产提升技术路径。包括深耕深松,以消除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选择产量高、品质优、抗倒伏能力强且宜机械化收获的大豆品种;采用精甲·咯·嘧菌等药剂拌种,以促进大豆苗壮,降低苗期病虫害发生概率;依据大豆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确定种植密度,播种时保证种子分布均匀;适时浇好“三水”(播种水、开花结荚水和鼓粒水),以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通风透光性;以控氮、稳磷和增钾为原则,合理施用基肥、种肥和追肥;根据田间虫害发生特点,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综合防治点蜂缘蝽、蚜虫和烟粉虱等虫害;考虑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选择脱粒、分离和清选性能好的收割机适时收获。本文为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大豆产量提供参考。
为筛选适用于“稻—再—油”种植模式的水稻品种,以仁优6号、针枣优939和济优1127等1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陵两优268为对照),在湖南长沙(研究区A)、益阳(研究区B)开展“稻—再—油”模式下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测定生育期、产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除盛两优358外,其余品种在研究区种植的生育期适宜,均能安全齐穗;在研究区A,仁优6号、荃早优1606周年产量分别为14.00和14.27 t/hm2,较对照增产5.34%和7.37%;在研究区B,仁优6号、陵两优741和荃早优1606周年产量分别为10.58、10.56和10.76 t/hm2,较对照增加7.65%~9.68%。上述品种均在10月中旬前成熟,能安全衔接油菜茬口。综合来看,湖南长沙地区以仁优6号、荃早优1606表现较好,湖南益阳地区以仁优6号、陵两优741和荃早优1606表现较好,适合作“稻—再—油”种植模式中的再生稻品种种植,各地区可根据当地种植实际进行选择。
本文结合抗旱稻品种旱优73在福建厦门惠安县东桥镇东湖生产基地的规模种植表现,总结分析了旱地“稻+菜”水旱轮作栽培技术及其优势。该品种在研究区进行“稻+菜”轮作种植,全生育期约128 d,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抗旱性较好;水稻干谷产量7 542.75 kg/hm2。旱作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施基肥和旋耕;拌种或育秧后,进行直播或无水机插秧;按照插秧机轮子行走路线进行田间微喷灌管带布设;出苗后浇好返青水、分蘖水和抽穗灌浆水,以提高秧苗质量和水稻结实率;根据田间苗情,追施分蘖肥、拔节肥和孕穗肥,以培育壮秧;旱地草害较水田多,一般采取封闭除草为主、化学药剂扑杀为辅和人工拔除补救等措施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测报信息,及时防治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应用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和旱地无水机插秧等技术,具有省工降耗、便于水分控制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技术管理优势,以及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节约水资源和改善土壤环境等社会效益。本文为相关地区旱地“稻+菜”水旱规模轮作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以扬麦24为供试材料,对2020、2021和2024年的田间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展开调查,分析气候因子对其的影响,探究生育期节点(扬花初期和盛期)、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等药剂及施药频次(1次和2次)对其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的影响,并观测不同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持续阴雨天气且日均气温在15 ℃以上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2020年处于轻发状态,2021年偏重发生,2024年处于大流行状态;施用的药剂对小麦生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其中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小麦的感官性状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综合田间防效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赤霉病的防控效果相对突出,2020年扬花初期偏晚施用1次的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1.33%、86.05%、0.33和86.05%;在扬花初期施用1次,2021年病穗率、病情指数、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41%、85.33%、1.68和90.45%,2024年分别为11.04%、85.20%、3.22和89.93%。综上,赤霉病轻发年份总体防控窗口期较长,扬花初期是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期,把握该时期1次施用合适药剂即能取得较好的防控效果;实际生产中,在小麦扬花初期,推荐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900 mL/hm2,以防治小麦赤霉病。
以‘天仙醉’草莓一年生匍匐茎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培养的方式,设置不同的盐碱浓度(0、25、50、75和100 mmol/L),测定其在盐碱胁迫下的株高、根长和叶面积等,叶绿素、丙二醛和脯氨酸等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探索该品种草莓对盐碱胁迫的响应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草莓的株高、根长、叶面积、干重、鲜重和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同时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升高,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三者均在盐碱浓度75 mmol/L时达到最大值。综上,盐碱胁迫会抑制‘天仙醉’草莓的生长发育,本文为该品种草莓的耐盐碱性评价提供参考。
以席草品种板草3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18.0万穴/hm2(D18.0)、22.5万穴/hm2(D22.5)、27.0万穴/hm2(D27.0)、31.5万穴/hm2(D31.5)和36.0万穴/hm2(D36.0)5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其产量,以及鲜草直径和枯梢率等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该植物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板草3号种植密度在27.0万~31.5万穴/hm2时,产量较高;其鲜草直径、茎秆抗拉强度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变小或降低的趋势,枯梢率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长草茎占比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D27.0和D31.5处理的席草鲜草直径、枯梢率、长草茎占比和茎秆抗拉强度与对应最优处理无明显差异。因此,综合种植密度对产量、鲜草直径、枯梢率、长草茎占比和抗拉强度等因素的影响,该植物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7.0万~31.5万穴/hm2。
为筛选出在夏秋季观赏效果较好的月季品种,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观赏性状(C1)、植株性状(C2)和抗性性状(C3)3个方面对32个月季品种(包括‘伊丽莎白斯图尔特’等19个灌木月季、‘粉冰山’等8个丰花月季和‘甜蜜生活’等5个杂种香水月季)的花色、花径和花香等15个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C1的权重最高,为0.527 8;层次总排序分析表明,抗病虫害能力、单株花量和花色是影响月季夏秋季观赏效果的3个关键因素。综合评价将32个月季品种划分为4个等级:Ⅰ级包括‘爱弗的玫瑰’等9个品种,表现出较强的生长适应性和高观赏价值,较适合在园林中推广应用;Ⅱ级包括‘卖花姑娘’月季等12个品种,具有优良的适应性和观赏性,具备一定的推广和应用潜力;Ⅲ级包括‘冰山’等9个品种,观赏性欠佳,但其适应性较强;Ⅳ级包括‘香织装饰’等2个品种,其观赏性和适应性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上海等地区月季品种的选择和园林应用提供参考,有助于提升城市绿化质量和居民的观赏体验。
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2006年1月至2024年1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候鸟的文献进行发文量统计,对其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共现分析,以了解其近年来的研究态势与热点。结果表明,从2015年开始,候鸟方面的研究得到关注,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关键词共现分析表明,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候鸟和水鸟展开,延伸到多个方向,包括生态、环境与疾病等;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相关研究不仅涉及生物学,其逐渐扩展到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关键词时区分析表明,研究方向出现体系化趋势且已经形成了致密的系统网络。总之,近年来候鸟研究方向趋于多元化,研究领域趋于广泛且研究工作呈现深入细化的特点,其研究前景广阔。
为了解环境变量对松嫩平原丹顶鹤分布情况的影响,本文使用168个丹顶鹤出现点分布数据和年平均气温等12个环境变量,采用BIOMOD2软件包组建组合模型,探讨影响该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利用ArcGIS 10.8软件预测其潜在分布区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6种最优单一模型(FDA、GBM、GLM、MARS、MAXENT和RF)构建的组合模型相比单一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效果较好;影响丹顶鹤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最湿月降水量、离湖泊坑塘距离、离耕地距离、栖息地类型、离道路距离、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离居民地距离和离河流距离;松嫩平原丹顶鹤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最适生区为扎龙湿地保护区、向海自然保护区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在未来气候变化下,丹顶鹤适生区整体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不变,但其适生区面积有所减少。研究为松嫩平原等相关地区丹顶鹤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为分析巨尾桉林分改造的技术模式及成效,于2017—2019年对巨尾桉短轮伐期用材林进行桉树伐桩抑萌、造林等改造,测定其伐桩的复萌率和造林树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树高等。结果表明,采用薄膜覆盖伐桩+喷施草甘膦的方法,伐桩处理60 d后复萌率小于10%,当年伐桩萌芽条复萌率小于30%,第2年复萌率小于10%;采用枫香、天竺桂和杜英造林,3年保存率可达95%,改造成效显著。基于该技术模式实施情况,提出注重桉树林分改造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优先选用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等策略。综上,巨尾桉林分改造技术模式改造效果明显,可在相关地区进一步推广。
为加强野生苏铁资源保护,丰富福建沙县地区四川苏铁种群数量,改善当地该物种的群落生存环境。基于该物种保护实践,总结了其救护和繁育技术,主要包括就地保护与移植繁育2种措施。就地保护包括选择生长健壮、叶冠茂盛的母树,开沟穴施复合肥或腐熟饼肥,针对发生的病虫害种类因地制宜采取防治措施,开展生长调查和建立技术档案;移植繁育包括选择与原生长环境相似的移植地,安装灌溉系统,选择生长健壮的移植母株、带土挖出,栽植后浇足定根水、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等措施。通过以上措施可改善野生四川苏铁群落生存环境,增加其种群数量,达到救护该物种的目的。本文为建设以救护、科学研究和推广示范为一体的集约化、产业化苏铁资源保护基地提供参考。
为了解广州越秀公园植物资源分布状况,采用文献查阅结合实地调研的方法,对广州越秀公园的植物本底资源(物种组成、生活型及优势科属)、种子植物科属的地理分布及植物应用形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22科367属502种(不含种下等级),其中蕨类植物16科25属44种,裸子植物6科8属10种,被子植物100科334属448种;(2)维管束植物的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占总数的43.82%,乔木占比28.69%,灌木占比23.71%,藤本植物占比3.78%;(3)优势科数量占总科数的12.30%,其种类数量占总种数的47.61%,优势科的特征较为明显,属的组成相对复杂多样;(4)公园现有野生种子植物106科共10个分布区类型7个变型,342属共12个类型10个变型,整体以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为主;(5)公园内的园林观赏植物可分为林木类植物、园景树和庭荫树等。基于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提出增加落叶植物的应用、引入新优园林植物和增种乡土植物等建议,为城市公园的植物选择及应用提供参考。
为了解新疆白山湖湿地的植被分布状况,采用典型区样方调查法对该湿地植被类型、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植物区系组成和植物分布区类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参考《中国植物志》和《新疆植物志》分类系统和原则,根据物种优势度将研究区植被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和13个群系,其中沼泽类和水生类群系最能代表该区湿地水生植物特征。本次调查共记录到植物111种,隶属35科81属。按形态结构特征分类:蕨类植物占物种总数的1.8%;被子植物占比98.2%(双子叶植物占比67.9%,单子叶植物占比32.1%)。按植物对水的适应性分类:水生植物28种,占物种总数的25.2%(其中湿生型植物占比35.7%;挺水型植物占比35.7%;沉水型植物占比25.0%;漂浮型植物占比3.6%)。植物区系分析表明单种和寡种科占优势,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均主要表现为世界广布。本研究为该地区湿地保护管理规划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为探究X地区库塘湿地水质质量,对小型库塘样本水质进行氧化还原电位(ORP)、化学需氧量(COD)和总磷(TP)等理化因子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并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理化因子特征分析表明,高锰酸盐指数(CODMn)值总体偏高;个别样点的COD值较高,出现水体富营养化;大多数样点的总氮(TN)浓度超出国家Ⅴ类水标准;几乎不存在氨氮和磷污染问题。相关性分析表明,库塘水体的ORP与TP、CODMn呈显著负相关(P<0.05);浊度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OD、氨氮(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种植业面源污染5类。黑臭水体水质净化技术种类较多,从治理原理划分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3类,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F市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截污控源+沉、浮、挺水植物生态系统+生物滤墙”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修复技术体系对农村污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显著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摸清广东省化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规律,为该地水稻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绿色防控提供依据。本文基于多年调查数据和历史资料,对化州市1980—2023年水稻病虫害种类进行调查,并分析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水稻病虫害共计55种,其中病害21种,害虫34种。病害以真菌性病害最多,有12种,占总数的57.1%。害虫以食叶类和吸汁类害虫最多,均有12种,各占总数的35.3%。通过对多年来该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演变进行初步探讨,发现不同年代病害虫害为害程度存在差异,20世纪80年代三化螟、稻飞虱、稻蓟马、稻瘿蚊、稻瘟病、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纹枯病、稻曲病和水稻瘤矮病发生较重,其他各类病虫害发生较轻;20世纪90年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和水稻橙叶病发生较重;进入21世纪20年代,大螟、二化螟、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纹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较重;综合分析,上述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演变主要是由寄主植物(作物本身抗性)和致病病原生物(或初始虫源)及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条件、栽培条件和耕作制度等)3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引起,不同的病虫害种类演变又有其各自不同的因素。本文为提高当地水稻病虫害管理水平以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研究不同部位云产雪茄烟叶的品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以雪茄品种云雪39号的不同部位(上部二级叶C1、中部二级叶C2和下部二级叶C3)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感官质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中性致香成分含量,通过α-多样性、β-多样性等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感官质量方面,云雪39号不同部位感官质量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中部烟叶C2>上部烟叶C1>下部烟叶C3,中部烟叶香气量足、香韵丰富、杂气少、刺激弱、余味和舒适性较好;中性致香成分方面,3种部位雪茄烟叶检测出主要中性致香成分29种,中性致香成分总含量及各香气类型含量均为中部烟叶C2最高;微生物群落结构方面,不同部位雪茄烟叶的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相对丰度存在差异,下部烟叶C3样品OTU总数和特有OTU数均最多,细菌群落多样性较丰富,假单胞菌属、泛菌属和未命名菌属是造成烟叶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菌属,不同部位雪茄烟叶代谢通路集中在信号转导和细胞过程、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不同部位的雪茄烟叶同种代谢通路存在差异。本文为雪茄烟叶产品配方的进一步开发及发酵功能微生物筛选提供参考。
为研究高压静电场(High-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HVEF)技术在植物生长与食品加工方面的应用现状,本文综述了该技术的应用进展。该技术具有绿色、节能和杀菌等特性,植物生长方面,HVEF对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发育和贮藏具有积极影响;食品加工方面,HVEF对食品杀菌、干燥以及冻结和解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减少食品中细菌的繁殖、提高食品干燥效率以及提高食品冻结、冷冻速率。结合当前HVEF发展趋势,总结了该技术在多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开发价值,为高压静电场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研究利用2011—2018年3—5月砀山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日最低草面温度、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 cm 地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最小相对湿度以及日平均露点温度观测数据和春霜冻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春霜冻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进行计算和检验,利用MICAPS软件对模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法得到的影响砀山春霜冻出现的解释因子为日最低气温、日最低0 cm地温以及日平均露点温度,将这3个因子作为变量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检验准确率和应用准确率均在90%以上。综上,本研究建立的春霜冻预测模型使用方便快捷、预测准确率高,可应用于实际生产。
本研究以安徽岳西县为研究区,多时相(10、12和5月)的Landsat 8/9 OLI影像为数据源,利用精确度评价证明随机森林算法的可行性,利用ENVI 5.3和ArcGIS 10.8软件分析7种典型地物(耕地、水体、建筑物、灌木、道路、林地和茶园)的时序光谱特征与NDVI变化,然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提取研究茶园信息进行茶园时空特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信息效果较好,精度较高。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随机森林法提取茶园信息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9.3%、98.2%和99.5%,Kappa系数分别为0.972、0.934和0.981;NIR、SWIR1和SWIR2是茶园的特征波段,茶园的NDVI值高于其他植被的NDVI值,可作为茶园与其他植被区分的重要节点。随机森林法结果表明,研究区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和2023年5月茶园种植面积分别为130.59、126.79和137.47 km2,其时空特征变化明显。综上,随机森林算法提取茶园信息效果较好,研究为随机森林算法在茶园信息提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了动物生产学实习的教学特点与培养能力,并就其教学改革措施进行实践。动物生产学实习教学具有实践性强以及多样性、综合性和季节性等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技术应用、问题解决和职业素养等能力。教学改革实践包括强化实践教学内容、优化实习基地建设、改革实习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以及强化校企合作等。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助于推动高素质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为动物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从明确教学目标、组建教学团队、挖掘线上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元素以及强化过程性评价7个方面对生态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思路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课程教学目标为学生掌握物种多样性的基本概念、针对不同的保护物种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及预案等。组建具有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植物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以支撑课程教学。挖掘优秀纪录片、慕课资源等,将植物科学前沿、农业科学微平台等推送至学生。创新提问法、启发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物种多样性理论知识的掌握。优化教学过程,开展“课前导学、课中助学和课后促学”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组织学生游览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等地,融入水体富营养化等思政教学元素。强化过程性评价,将考核环节细化为课堂表现(20%)、网络测验(10%)、读书报告(10%)、科普视频制作(10%)和期末考试(50%)5个部分。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学科竞赛和项目申报方面均获得一定成效,为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开展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具体来说,设计突出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案例和图片资料,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注重吸收学科发展前沿的新成果、新知识和新技术;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三段递进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方面采用“五段递进式”教学体系,引入增强应用技术的教学手段,开展突出实操能力的实践实训;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增大过程性考核比重,形成突出应用能力的评价体系。实践结果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时间、学习互动性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可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兽医临床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参考。
为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信息化需求,本文对园艺专业核心课程蔬菜栽培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3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设计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并加以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方面,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重构内容体系,以过程为基础优化考核评价体系等措施,构建适合园艺专业的“慕课+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微信公众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方面,调研学情,设定线上线下学习任务;关注资源,将学习资源整合为核心知识点解读模块和栽培技术基础,并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环节加以应用;重构内容,优化线上线下教学设计;优化考核,采取多元化、全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实践表明,改革后的教学优化了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专业技能水平,提升了学习质量与效率,有助于实现涉农高校园艺人才高质量培养目标,为农学类专业相关课程信息化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是优化乡村人力资本结构、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W高校523名农村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使用Logit模型和Shapley值分解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影响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因素。结果表明,行为态度对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而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提高了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的行为意愿,二者对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意愿变动的总贡献率达56.96%。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不同大学生群体存在差异化影响,其中行为态度显著提高了非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返乡创新创业意愿,主观规范显著提高了女性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父母在城镇工作的大学生的返乡创新创业意愿,而知觉行为控制显著提高了男性大学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非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返乡创新创业意愿。本文为完善地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返乡创新创业引导政策,加快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依据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