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筛选适应安徽省灵璧县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以康农玉8009、中玉303和思优谷5号等34个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记录其生育期和抗病性,测定株高等农艺性状,产量及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品种生育期在99~105 d;抗性方面,各品种茎腐病和小斑病病级均为1级,部分品种感锈病和纹枯病;农艺性状方面,株高在206.4~267.3 cm,穗位在67.2~103.4 cm,穗粗4.3~5.0 cm,穗行数12.4~17.6行,行粒数29.0~36.1粒,出籽率88.0%~91.5%;产量及产量性状方面,有效穗数6.75万穗/hm2,百粒重在25.43~36.42 g,穗粒数在378.96~603.94粒,产量在7 240.50~10 062.75 kg/hm2。综合生育期、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性状,其中陇顶728、濮单12、嘉禧100、伟科985和登海1875共5个品种综合表现较佳,适合在研究区及相关地区推广种植。
为探索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密植型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本试验设置4个处理,包括高密植玉米A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1)、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T2)、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追肥4次+拔节期化控1次(T3)和高密植玉米B使用水肥一体化系统4次等量补水不加肥+常规撒施肥料(CK),测定其抽雄吐丝期温度,株高、绿叶率等农艺性状,穗粒数、百粒重等经济性状。结果表明,T2的玉米农艺性状表现较佳,其株高、穗位叶长和宽均较高;T3的绿叶率、穗粒数和单位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分别为93.25%、565.8粒和14 220 kg/hm2。综上,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密植型玉米上应用可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植株株高和单位产量。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实践相结合,分析了玉米种植技术推广优势,探讨了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品质和促进农民增收;技术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推广渠道不畅通、缺乏个性化服务以及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等问题。基于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完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玉米种植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服务和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等农技推广策略。做好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对于玉米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相关地区玉米种植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为揭示换锦花的花芽分化进程中的形态特征及生理变化规律,以30株换锦花为试验材料,观察其物候期和花芽分化的形态发育过程,测定其在不同分化时期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结果表明,换锦花的花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下旬;其花芽分化经历了花芽分化准备、分生组织膨大、花原基形成、花被片分化、雄蕊分化和雌蕊分化6个时期。2月中下旬至3月初是其初叶期,养分的积累为花芽分化作准备,4月中旬花原基出现,4月下旬花被片原基形成,5月初雄蕊形成,5月中下旬完成雌蕊分化,整个花芽分化基本完成。在整个花芽分化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则表现为持续下降趋势,SOD和POD活性在花芽分化前期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高含量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高活性的SOD和POD可促进换锦花花芽分化。
以辣椒品种羊角椒为试验材料,从中分离筛选内生真菌,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考察不同碳源(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及可溶性淀粉)、氮源(氯化铵、硫酸铵、硝酸钾、酵母膏和蛋白胨)、促进剂(吐温-80和油酸)及pH(5.0~12.0)对该菌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羊角椒中分离出的内生真菌菌丝正面白色绒毛状,无色素产生,气生生长,质地疏松;有隔膜,担孢子椭圆形,顶端钝圆;基因序列大小为515 bp,与Bjerkandera adusta在同一个分支上,可初步鉴定为烟管菌,并命名为烟管菌LJ-1。该菌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促进剂为油酸、最适pH在6.0~8.0,上述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较为理想,且呈现出良好的长势状态。研究结果为辣椒内生烟管菌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为探究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模型对雪茄鲜烟叶部位等级的识别效果,以雪茄鲜烟叶部位等级识别模型为研究对象,选取634个雪茄鲜烟叶样本数据作为训练集,构建包括PLS-DA、随机森林和KNN等机器学习分类模型,并基于Stacking方法构建单个部位等级识别融合模型,以273个雪茄鲜烟叶样本数据作为测试集评估融合模型的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基础模型中,PLS-DA模型在测试集上的预测效果最佳,平均准确率和F1均值分别为0.707和0.672。融合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平均准确率和F1均值分别为0.756和0.752,且融合模型对雪茄鲜烟叶各部位等级的识别效果均较好。综合来看,基于近红外光谱数据构建的雪茄鲜烟叶部位等级融合模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为雪茄鲜烟叶部位等级的快速测定提供参考。
为在蔬菜生产中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本文以白菜德高90、萝卜韩春101为材料,采取田间试验,研究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情况下,尿素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两种材料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减量10%~100%,配施相同氮当量的生物有机肥处理白菜,农艺性状表现较好;白菜产量显著提高,其中尿素减量70%,即施生物有机肥6 827 kg/hm2+尿素147 kg/hm2+过磷酸钙470 kg/hm2+硫酸钾240 kg/hm2的产量最高,达100 266.7 kg/hm2;经济效益较高,达90 550元/hm2。尿素减量10%~100%,配施相同氮当量的生物有机肥处理萝卜,农艺性状表现较好;萝卜产量显著提高,其中尿素减量100%,即施生物有机肥6 525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360 kg/hm2的产量最高,达70 266.7 kg/hm2;经济效益较高,达60 112元/hm2。由此表明,在磷、钾肥施用量相同情况下,白菜尿素减量70%配施当量的生物有机肥,萝卜尿素减量100%配施当量的生物有机肥是最佳搭配组合。本文为尿素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综述了当前用于蔬菜作物的传统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传统育种包括广泛杂交、近亲繁殖等,能改良作物性状,存在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等局限性。引入诱变、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可有效提高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基因组测序和功能基因组学的进步,为解析蔬菜基因组提供了可能,并促进性状精准改良;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也为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耐逆性提供了新手段。通过这些技术进行蔬菜作物育种,能够提升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价值,确保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未来将继续探索基因组辅助育种的潜力,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为开发高产、抗病害且耐胁迫的蔬菜品种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茶树栽培实践,总结了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并针对其影响因素提出茶树高产栽培技术。影响茶叶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和含水量等土壤条件;茶树品种适应性以及修剪、采摘、肥料和水分供应等栽培管理技术。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选择适应性广、抗病虫害能力强且具有高产潜力的茶树品种;采取深耕翻土、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施用石灰、硫酸铵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选择滴灌和微喷灌等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使茶园免受水分过多或水土流失的影响;采取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止病虫害侵扰茶树。相关高产栽培技术有助于在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下提升茶叶整体产量和品质,为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合理施肥可有效促进茶树生长,提升茶叶品质和产量。本文介绍了生物肥料种类及其应用优势和局限性,结合茶树生长实际,总结分析了生物肥料在其生长中的应用。生物肥料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含有的微生物类别可分为细菌主导型、放线菌特长型和真菌主打型;按生物肥料的功能特性,可分为直接及间接供养型、病虫抵抗辅助型和生态与土质改良型;不同类型展现出其独特性与适用范围。该肥料具有安全环保、改良土壤、促进生长、抵抗病虫害和发展前景广阔等优势;但其肥效稳定性有待提高,且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严格。施用固氮菌类肥料、解磷菌类肥料和解钾菌类肥料等生物肥料可提高茶树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能力;同时可提高土壤中氮素营养、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本文为生物肥料在茶树等作物栽培中推广应用及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探讨西北部分地区密点麻蜥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以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8个采样区域的密点麻蜥线粒体ATP6基因和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为分子标记进行PCR扩增并送样测序,利用MEGA-X和DnaSP 6.1.2软件分析不同种群密点麻蜥ATP6基因和D-loop区序列以及遗传多样性,以最大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别构建NJ树和ML树,探讨不同密点麻蜥种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PCR扩增ATP6基因和D-loop目的条带大小分别在400~600 bp和650~800 bp,条带清晰符合预期;序列分析表明,ATP6基因序列的A+T= 55.6%,C+G= 44.4%,D-loop区序列的A+T= 61.7%,C+G=38.3%,碱基组成具有偏倚性。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宁夏陶乐地区密点麻蜥的ATP6基因单倍型数量(h)为8个,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33,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3 78;D-loop在该地区h为6个,Hd为0.844,π为0.007 77,该区密点麻蜥种群的遗传变异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的8个采样区域的密点麻蜥种群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研究结果为密点麻蜥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野生动物保护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影响野生动物保护的主要因素包括栖息地、环境、人类活动和保护意识等,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其生存与繁衍。针对以上因素,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包括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加强栖息地保护;通过加强行业监管、生态保护与修复和环境监测,以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对旅游景点的管理,以减少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干扰;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支持社区保护和开展公众参与活动,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本研究为野生动物保护实践提供参考,促进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为丰富贵州凯里地区果树种类,引进‘桂花蜜’‘云南野桑’和‘泰国黑桑’等6个桑葚品种并在该地区进行试验种植,观测其物候期,比较叶片生长状况、果实特性,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果糖等9个营养品质指标含量,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物候期方面,6个参试品种均能正常生长并开花结果,其中‘泰国黑桑’‘黑珍珠’在4月下旬成熟,‘桂花蜜’‘云南野桑’‘农家桑’和‘四季果桑’在5月初成熟;叶片和果实特性方面,6个品种叶片生长情况与果实性状存在差异,‘四季果桑’的叶长、叶宽和叶柄长较大,‘黑珍珠’的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果形指数较高;营养品质方面,‘桂花蜜’‘四季果桑’的营养品质较优,其中‘桂花蜜’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果糖等含量较高,‘四季果桑’的果糖、葡萄糖和总糖等含量较高;综合评价表明,‘四季果桑’‘泰国黑桑’和‘农家桑’的营养品质综合评分较高,可在凯里及周边地区适度发展,亦可作为桑葚品种培育的优良母本。本文为推广桑葚栽培、优良品种培育和母本选择提供参考。
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的重要传播媒介,对其进行防治可有效遏制该病扩散蔓延,对保护松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监测了安徽省金寨县2017—2021年松褐天牛的分布及发生为害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暂存在松褐天牛扩散趋势明显,虫口密度不断增加,为害面积逐年增大,为害程度不断加重等现状。为此,提出通过人工清理、粉碎、旋切和不锈钢丝网罩处理以及诱捕器诱杀等措施加强人工和物理防治,从混交林营造、林分改造和封山育林等方面加强营林措施,通过加强松木及其制品检疫、涉木场所监督管理、山场及居民房前屋后松木排查、林业行政执法以及明确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岗位职责等完善检疫措施,通过保护利用和人工释放天敌以加强生物防治,利用喷药和注干进行化学防治。本文为控制松褐天牛为害,遏制松材线虫病的扩散蔓延提供参考。
间作是作物种植模式之一,能够通过改善作物、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进而改变作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文从间作对作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间作中植物和土壤养分利用及化学计量特征。间作对作物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间作中作物养分利用情况、间作的养分竞争与协同效应以及间作作物的化学计量特征;该种植方式促进作物吸收碳、氮和磷等养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影响作物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生物产量;种间竞争和协同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速度,并影响植物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通过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碳氮比和氮磷比等化学计量特征。间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面,该种植模式较单播、连作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主要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影响土壤的碳化能力以及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本文为进一步优化间作系统和提高间作养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本研究以XF村为案例,对其人居环境整治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前期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以及后期的规划与设计。经前期实地调研,发现该村部分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景观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整体景观风貌不佳等现状。针对以上调研现状,确立了整体性与长远性结合、服务村民核心需求、贴合当地产业发展、挖掘当地文化特色以及保护生态系统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原则。通过完善村基础配套设施和提升景观风貌,显著提升了村民幸福感,并提出规划立足整体、着眼未来;景观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基础问题;景观助力产业兴旺;景观映射地域文化以及守护乡村生态本底等人居环境提升改善策略。本文为具有类似特征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为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推广与应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结合实践,系统研究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的具体应用及防治效果。农业防控手段主要包括选择适应性强、产量高且品质优良的玉米品种;与大豆、小麦等作物进行轮作,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利用不同作物之间的生态互补性,与马铃薯、花生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合理控制氮、磷和钾肥比例,科学施用基肥与追肥,以提高玉米抗逆性;适时适量灌溉,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物理防控主要利用物理因素或机械设备,如诱虫灯和诱虫板等诱集并杀灭害虫。生物防控主要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制剂进行控制。化学防控主要应用于病虫害严重或生物防控手段无法有效应对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可降低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提高产量和质量,是实现玉米可持续生产的有效途径。本文为实现玉米等作物生产的高质、高效和生态友好提供参考。
本文探讨了小麦病害的早期诊断技术及其综合防控技术,并提出提升小麦病害防控效果的策略。其早期诊断技术包括依靠病害症状图谱、深度学习算法和遥感技术的常规病害症状识别技术,以及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建立并应用基于气象数据的病害预测模型等病害预测与预警系统;应用合理的轮作制度、优化播种时间与密度等农业操作技术。提升小麦病害防控效果的策略包括研发与推广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等新型诊断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以促进诊断与防控技术创新;通过现场示范、远程教学和组织经验交流会,以及建设示范基地等措施,加强农民教育与技术培训。相关技术应用为提升小麦病害防控科学性和时效性提供参考。
为明确酵母产品的菌相构成,本研究采用纯培养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活性干酵母及其原料糖蜜和酵母蛋白胨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纯培养法结果表明,活性干酵母的主要微生物菌群为葡萄球菌和乳酸乳球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活性干酵母的主要微生物菌群为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魏斯氏菌属、葡萄球菌属以及威克汉姆酵母属;糖蜜的主要微生物菌群为明串珠菌属、威克汉姆酵母属和结合酵母属;酵母蛋白胨的主要微生物菌群为葡萄球菌属、威克汉姆酵母属。研究结果为了解活性干酵母的菌相成分提供参考,为有针对性地在酵母发酵中对杂菌进行精准地抑制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综述了鹰嘴豆肽的制备方法、氨基酸组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其制备方法包括酶解法(单酶解法、双酶解法和复合酶解法)和微生物发酵法等。鹰嘴豆肽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以丙氨酸(Ala)、缬氨酸(Val)和亮氨酸(Leu)等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生物活性方面,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降胆固醇、抗肿瘤和抗菌等活性。随着鹰嘴豆肽研究的深入,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为鹰嘴豆肽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农产品品质对于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其品质的快速检测存在一定的必要性。拉曼光谱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技术,其在农产品品质鉴定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从拉曼光谱技术的类型、优势及其在粮食作物品质鉴定和果蔬无损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该技术通过分析与入射光频率不同的散射光谱,获取分子振动、转动等信息;其包含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分析、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和共振拉曼光谱分析等,具有检测速度快、无损和无污染等优点。粮食作物品质鉴定方面,该技术能快速准确地检测农作物的成熟度、新鲜度和病害,以及农作物中物质成分的含量和分布等。果蔬无损检测方面,研究主要集中于外部品质检测,如对苹果早期轻微损伤的鉴定,采用拉曼光谱结合化学计量方法,经过光谱预处理及有效算法校正后,能实现高准确率的损伤检测。本文为促进拉曼光谱技术在农产品品质鉴定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为研究人参阿胶口服液对气血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受精后3 d(3 dpf)的野生型AB品系斑马鱼为试验对象,分别通过苯肼和酒石酸长春瑞滨诱导建立斑马鱼贫血和免疫力低下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人参阿胶口服液组,测定人参阿胶口服液的最大耐受浓度(MTC);通过MTC和斑马鱼贫血及免疫力低下模型将试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人参阿胶口服液组,评估其调节气血和免疫力的效果。结果表明,人参阿胶口服液调节气血能力的MTC为31.20 μL/mL;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浓度为15.60和31.20 μL/mL的处理组中,斑马鱼的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分别增加了276.64%和570.47%。人参阿胶口服液调节免疫力功能的MTC为3.91 μL/mL,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在0.98、1.95 和3.91 μL/mL的处理组中,斑马鱼体内残留荧光颗粒数量分别减少了34.35%、40.42%和52.10%;此外,在浓度为1.95和3.91 μL/mL的处理组中,斑马鱼体内T细胞荧光强度明显提高,分别比模型对照组增加了110.24%和126.94%。综上,人参阿胶口服液具有改善贫血的效果,且能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增强T细胞功能来调节免疫力。
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农林人才,以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为例,探索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设计思路,实施任务模块化课程、混合式课程学习链和全过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采用OBE理念构建任务模块化课程,包括农药毒力与药效分析、农业有害生物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农药施用与环境安全4个任务模块。基于超星学习通和MOOC平台初步构建混合式课程学习链,采用探究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建立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采取考试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在该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升,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为提高学生对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掌握程度,本文对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新增设的植物病虫害防治赛项进行简要介绍,通过文献查阅、调研交流和参赛经验总结等方式,基于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技能要求,提出“研、建、选、训、赛、析”四位六段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并加以实践。该项赛事以中级农作物植保员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植物病虫害基础理论考核、植物病虫害识别与标本制作和农药的配制3个模块,培养符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农业生产岗位需要的人才。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案不仅有力促进了参赛师生对于病虫害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为培养适应农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以新农科建设为导引,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设计与实践。具体来说,引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农业可持续环保意识培养等教学理念,优化线上慕课与线下课堂协同的理论教学方法,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实地实践考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有机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拓展学科交叉领域,提升学生的产业认知和“三农”情怀,提高其对作物栽培过程中所遇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本文为提高作物栽培学及同类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提供参考。
为探索在科教融合理念下构建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对植物基因组学课程存在的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科研与教学存在脱节、思政元素融入不足以及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具体包括以学生为主体,调查其选课的动机与诉求等基本情况,根据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设计模块化授课内容,将理论部分教学划分为植物基因组研究现状与进展、植物群体基因组等6个模块,并以综述文献的方式授课,展现系统前沿的研究成果;开展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研讨式教学,通过分组研讨、教师点评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入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包括课题项目的评价、课堂讨论的表现、项目报告的评估和实践能力等,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结果表明,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其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高质量人才提供参考。
为有效助力乡村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某高职院校277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农村就业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工资收入、工作地点和工作自主性对物流专业学生农村就业意愿产生影响,根据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就业意愿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具体对策包括提升个人职业认知,培养其对该领域的从业热情;转变回乡创业观念,家长与子女共同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增强就业信心;学校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增设课程、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以及建立激励机制等,激发就业热情;获取社会的广泛支持,加大对该行业的宣传力度,提高行业认知度和认可度。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乡村物流行业的实践技能,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培养乡村物流人才提供参考。
本文探讨了安徽黄山徽州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通过对该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发现该地自然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注重品牌建设和旅游项目创新;然而,在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乡村旅游品牌塑造、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尚存在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品牌效应、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等发展建议。本文为促进徽州区及具有相似特征区域的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安徽黄山市玉米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绩,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逐年增长。本文从自然条件、历年来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各区县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品种和技术推广5个方面介绍了其玉米产业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在自然条件、种植水平、规模化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和玉米产业链5个方面存在待提升的环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推广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以及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等策略,为相关地区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文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采用比较优势指数法,分别从山西省各地市牛肉生产和养殖现状等角度,对研究区农村肉牛养殖比较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LL、SZ、DT、JZ、XZ和TY市具有肉牛养殖规模比较优势;LL、XZ和TY市具备肉牛养殖效率比较优势;LL、XZ、JZ、DT和TY市具有肉牛养殖综合比较优势。研究区农村肉牛养殖比较优势总体呈现由南至北逐渐升高的趋势,晋北地区的比较优势高于晋南地区。晋北及晋中地区得益于自然条件和政策优势,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均明显高于晋南地区,是山西省主要肉牛产业基地。晋南地区集约化程度高于晋北地区,交通便利、饲料丰富和科技带动示范作用明显,其在大型家畜养殖方面暂存在短板,更倾向发展小型畜禽产业。基于此,提出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养殖效率,合理布局调整做强区域优势等策略,以促进山西省农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