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统梳理了稻麦周年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技术体系、机械装备发展现状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的实践模式,并提出对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展望。粉碎旋耕、覆盖、翻埋和反旋灭茬等秸秆还田技术已在区域内广泛推广,并配套研发了粉碎还田机、深翻还田机、免耕与覆盖播种机以及多功能一体化机具等一系列机械装备。秸秆还田中典型的农机农艺融合模式涉及“粉碎还田+免耕播种”“秸秆粉碎+深松整地+宽窄行种植”“部分还田+秸秆肥料化利用”“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其关键技术包括机具秸秆粉碎与农艺覆盖控制的协同化结合有助于保障幼苗顺利出土;秸秆粉碎还田与腐熟剂及有机肥施用的结合可促进养分循环利用;通过均匀覆盖和优化轮作制度等措施能够实现对秸秆还田可能引发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粗粉碎+精细粉碎”配合水分调控与微生物菌剂使用利于提升腐殖化效率。农机农艺融合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着地形适应性不足、秸秆处理效率偏低、重复机械作业导致土壤压实问题突出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可能加剧病虫草害的发生等挑战。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升:研发轻简型、多功能及可组合式机具,融合发展大功率多功能一体化机具与经济型轻便机具;改进粉碎装置,加快粉碎—翻埋—播种一体化复式机具的迭代升级,通过一次作业完成秸秆处理与播种;优化农艺参数,加强对典型融合模式的系统研究;注重农机与农艺措施和生态过程的协同配合。本文为优化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
本文总结了阜科玉1号的选育过程、栽培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该品种是以自选系FS0744为母本、FS0770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选育的玉米品种,2024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皖审玉2024T009)。该品种株型半紧凑,全生育期约100 d;区域试验中,其平均株高262.5 cm、千粒重310.0 g;对小斑病、茎腐病抗性稳定,综合抗性表现优良;品质分析显示,其籽粒容重在732~742 g/L,粗蛋白含量10.34%~10.59%;多年多点试验表明,该品种高产稳产,较对照郑单958增产7.62%~18.60%。该品种适宜在淮河以北夏播玉米产区种植,栽培技术要点包括以下环节:整地时施足基肥,施用颗粒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夏播,种植密度63 000~67 500株/hm2;播前晒种并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以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田间管理阶段应适时间苗、定苗,加强中耕除草与肥水管理,并在穗期结合追肥进行培土;花粒期补施肥水,防止早衰;成熟期适时晚收,待籽粒乳线消失、出现黑色层时机械收获,并及时晾晒至含水量14%以下安全储藏。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筛选适合湖北黄冈团风县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籼水稻品种,本研究对珞红优1564、易两优311等20个水稻品种进行展示比较试验,对比分析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及产量等方面的表现。各品种生育期在115~143 d,易两优311、升两优珞佳占等10个品种生育期适中,在127~133 d。农艺性状方面,各品种株高在110.1~135.3 cm;珞红优1564等大部分品种株形紧束、长势旺盛且整齐度好,抗倒性良好。所有参试品种均未发生白叶枯病,叶瘟病发生较轻。各品种产量在7 579.5~12 331.5 kg/hm²,以长两优803产量最高。综合选择田间长势良好、抗病性较佳、产量较高,田间表现优秀的品种有升两优珞佳占、万丰优丝占、长两优803、荃优1606、华两优919和隆稻3号。本文为该地区中籼水稻品种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总结了水稻品种Y两优1173的综合栽培技术,并对其2024年在广东兴宁的示范种植表现进行了评估。其综合栽培技术包括超声波选种与强氯精浸种催芽;采用塑盘育秧配合壮秧剂培育健壮秧苗;实施精细整田与合理密植(25.5万~30.0万蔸/hm2);推行精准与干湿交替的节水灌溉策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构建以健身栽培为基础,结合精准测报、理化诱控与科学用药的绿色防控模式,并应用植保无人机提升防治效率;黄熟末期机械收获,烘干至稻谷含水量14.5%时安全储藏。示范结果显示,该品种全生育期112~126 d,有效穗数249万~261万穗/hm²,产量9 543.30~9 769.50 kg/hm²,垩白度1.2%~2.5%,整体表现出高产、优质、熟色佳及抗性强等优良特性。本文为该品种在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筛选并丰富优良鲜食糯玉米品种类型,本研究以黑金699、瑞禾早糯、申科甜糯99等18个鲜食糯玉米品种为试验对象进行展示试验,比较分析其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果穗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品质和产量。结果表明,瑞禾白糯80在播种后7 d出苗;株高213.7 cm,无倒伏和倒折;穗长20.1 cm,秃尖0.3 cm,鲜百粒重35.8 g;品质总评分88.8分,产量为16 716.7 kg/hm2。申科甜糯99在播种后6 d出苗;株高207.5 cm,倒伏率0.4%,无倒折;穗长19.6 cm,秃尖0.9 cm,鲜百粒重37.2 g;品质总评分88.1分,产量为14 441.7 kg/hm2。华耐彩甜糯102在播种后6 d出苗;株高234.1 cm,倒伏率0.4%,无倒折;穗长21.7 cm,秃尖1.0 cm,鲜百粒重42.5 g;品质总评分87.8分,产量为16 039.6 kg/hm2。申白甜糯3号在播种后7 d出苗;株高196.3 cm,无倒伏、倒折;穗长19.3 cm,秃尖1.1 cm,鲜百粒重41.0 g;品质总评分88.2分,产量为13 981.3 kg/hm2。沪红糯1号在播种后6 d出苗;株高227.3 cm,无倒伏和倒折;穗长19.1 cm,无秃尖,鲜百粒重40.5 g;品质总评分90.4分,产量为14 731.3 kg/hm2。黑金699在播种后7 d出苗;株高188.1 cm,无倒伏,倒折率1.7%;穗长18.0 cm,秃尖0.4 cm,鲜百粒重34.7 g,籽粒紫色;品质总评分88.5分,产量为12 708.3 kg/hm2。上述品种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发生等级均为1级。综合表明,瑞禾白糯80产量优势突出,品质表现优异;华耐彩甜糯102、申科甜糯99、申白甜糯3号3个品种产量和品质均表现较好,综合性状好;沪红糯1号产量较高,品质优异,商品性佳;黑金699虽产量优势不突出,但口感甜嫩香糯,品质好,籽粒紫色,商品外观性好。上述6个品种综合表现好,可在研究区推广种植。
本文系统总结了花椰菜套种南瓜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该模式应选择pH 6~7、土层深厚、排灌方便的砂质壤土,且前茬为非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花椰菜选用宝岛青梗等抗逆性强的品种,于11月下旬至12月育苗,翌年2月初定植;南瓜选用墨宝南瓜等品种,于2月上旬育苗;二者于3月上旬开始套种,采用“两畦花椰菜、一畦南瓜”的套种方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花椰菜采用穴盘育苗,5~6片真叶时选阴天或晴天下午定植,行株距50 cm×25 cm;基肥以硫酸钾型复合肥(750 kg/hm²)、有机肥(7 500 kg/hm²)及硼砂(7.5 kg/hm²)为主,移栽后7 d追施硝酸铵钙(225 kg/hm²),莲座期追施复合肥(150 kg/hm²);定植后勤浇水促缓苗,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雨季注意排水;病虫害防治以农业、物理及生物措施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具体包括适时中耕除草、清洁田园,悬挂诱虫板等诱杀虫害以及喷施68%精甲霜·锰锌、苏云金杆菌等药剂防治霜霉病和菜青虫;花球充分膨大、紧实时采收。南瓜采用穴盘育苗,3~4片真叶时定植;5片叶时摘心,选留4~5条健壮侧蔓,蔓长50~70 cm时引蔓压蔓;水分管理遵循“前控、中促、后控”原则,挂果期保障供水,采前10 d停水;选用芽孢杆菌、代森锌和吡虫啉等防治疫病、霜霉病、地老虎;果实表皮厚实、蜡粉明显时采收。该套种模式有效利用了光热与土地资源,实现了增产增效与绿色生产的统一,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为研究不同年份红河烟区主栽烤烟品种生长发育及品质差异,选择该烟区相对固定的小生态区,对2020—2024年烤烟品种K326和云烟87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及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2024年外,2个品种播栽期一致;K326各生育期均略晚于云烟87,大田生育期相近;2020—2024年,2个品种的农艺性状年际差异较大,K326的株高、节距、腰叶长宽等性状均值小于云烟87,茎围相当。云烟87在叶片结构与油分上整体优于K326,身份略差;二者在颜色、成熟度及色度上差异较小。不同年份间的烟叶物理特性差异较小,K326叶面密度与拉力适宜,云烟87拉力适中、叶面密度略低;2个品种含梗率均偏高。2个品种化学成分年际波动小,中部烟叶总植物碱、总氮、还原糖等指标含量在优质烟范围内。2021年、2022年中部烟叶感官质量相对较好,K326中部烟叶感官质量略优于云烟87。本文为当地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进一步优化陕西渭南地区葡萄种植结构,本文以研究区主栽葡萄品种阳光玫瑰为对照,对引进的甬优1号、新郁2个葡萄品种开展引种试验,并测定了3个供试葡萄品种的物候期、净光合速率等叶片光合特性、单粒重等果实性状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甬优1号为晚熟品种,新郁为中熟品种;新郁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高于对照,单位时间内能生产并积累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果实生长;新郁果实的单粒重较重,硬度较高,纵、横径较大,果粒性状表现较好;3个供试品种中新郁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抗坏血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20.17%、194.74 g/L和5.47 mg/100 g,新郁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较低,果实的固酸比高于甬优1号和阳光玫瑰,为77.58,其果实成熟度、甜度和口感风味较好。综上,甬优1号和新郁2个葡萄品种均能在研究区正常成熟,且果实综合性状表现良好,其中,新郁的综合表现较为突出,在生产中具备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为探讨干旱胁迫对葡萄果实花色苷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赤霞珠’葡萄为试验对象,设置了干旱胁迫组(DR)和正常生长无干旱胁迫对照组(CK),采集成熟期果实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测序,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和代谢分析等方法,分析与花色苷相关的代谢物质。PLS-DA表明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对总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9.31%和21.05%,二者累计贡献率达80.36%,样本间分类效果显著;聚类分析表明,在DR、CK中共检测到氯化芍药素-3-O-阿拉伯糖苷等17种花青素差异代谢物和原花青素B1等7种原花青素差异代谢物。干旱胁迫后的葡萄花青素类物质含量较CK显著降低,原花青素类物质含量较CK则升高。本研究为‘赤霞珠’葡萄抗逆栽培及其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为明确Piloto Cubano(PC)和Criollo 98(C98)两个主栽茄芯品种间的香韵特征差异,本文对PC和C98两个品种共11个茄芯烟叶的钾、氯等常规化学成分、香韵感官评价、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等挥发性香气成分开展综合分析,并对果香香韵特征与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氯含量和钾氯比存在明显差异;C98整体香韵特征是以辛香、植物香为主,PC整体香韵特征是以植物香、果香、辛香、咖啡香为主;PC的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为2.201 μg/g,高于C98,PC的Maillard反应产物、其他类产物较C98增加73.19%、86.84%;香叶基丙酮、吡啶、2-庚酮、2-羟基异丁酸甲酯等1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与果香香韵特征呈正相关。综合来看,PC与C98的香韵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果香上;两个品种的差异成分为异佛尔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N-甲基-2-吡咯甲醛、3-乙酰基吡啶和吲哚。本文为探究优质茄芯烟叶品种间的香气风格特征差异提供参考。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1990—2024年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收录的3 634篇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550篇番茄非生物胁迫相关文献进行发文量、发文机构、关键词和突现词分析,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前沿。结果表明,2004年开始,番茄非生物胁迫研究呈阶梯式增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发文量较多的机构,WOS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的发文量分别为99和51篇。关键词主题分析表明,该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盐胁迫、温度胁迫等非生物胁迫下的应答机制及基因表达等方面。CNKI数据库和WOS数据库的关键词分别形成12、13个聚类,均包括番茄在非生物胁迫下的生长表现和产量损失、番茄在非生物胁迫下的分子机制和番茄应对非生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策略3个大类。时间线映射显示,CNKI数据库相关研究在2015年后形成以褪黑素和亚精胺为核心的紧密聚类;WOS数据库相关研究在2020年后以全基因组鉴定和盐碱抗性为核心,侧重分子层面上抗逆基因的挖掘。突现词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正从耐盐性转向低温胁迫;而关键词“多样性”表明,未来将聚焦于多胁迫交叉抗性与抗逆种质资源的发掘。本文为深入开展番茄抗逆性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系统综述了红豆草在非生物胁迫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在干旱胁迫下,红豆草通过调节脱水素合成、抗氧化酶等相关基因表达,以及脂类、糖类代谢途径,维持水分平衡与减轻氧化损伤;在低温胁迫中,其通过积累脯氨酸等保护物质并激活抗氧化系统来增强抗寒能力;在盐碱胁迫下,主要通过调控离子吸收转运与增强抗氧化酶活性以维持离子稳态;在重金属胁迫下,通过改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酶活性来缓解毒性。下一步研究应深度融合多组学技术,挖掘关键抗逆基因,并通过遗传工程定向培育高抗红豆草新品种,同时拓展其在逆境农业与土壤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本文为红豆草在促进农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应用参考。
本文结合安徽阜阳太和县黄颡鱼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实践,总结了养殖系统构建、放养前准备、种苗放养和饲养管理等关键技术环节,并分析了该模式养殖实践的经济效益。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包括选择水源充沛、交通方便、电力稳定的区域建设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系统(陆基圆形养殖池、进排水系统、配套设备、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和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放养前进行全面的系统通风和消毒;选择来源正规、体健无虫的鱼种;养殖过程中,根据鱼体情况进行精准投喂;每日使用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检测池中水体水温、溶解氧等理化指标(溶解氧≥5.5 mg/L,pH 7.0~8.0,氨氮含量<0.4 mg/L,亚硝酸盐含量<0.1 mg/L);定期处理微滤机及三级沉淀池中的固体废弃物;定期使用中草药或化学药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杀虫、消毒处理。养殖实践表明,经过200 d的陆基圆池养殖,黄颡鱼平均饵料系数为1.50,平均存活率为89.67%;平均每池黄颡鱼产量为1 222.33 kg,产值为30 558元,净利润为4 524元。综合表明,该技术模式具有安装灵活、占地面积小、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符合现代渔业绿色发展方向,同时可获得较佳的经济效益,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本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迷迭香酸缓解家禽热应激的潜在作用机制,先通过PubChem和Genecards数据库分别获取迷迭香酸及热应激的潜在靶点,再构建“迷迭香酸—热应激—靶点”的网络关系以筛选核心靶点,同时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将迷迭香酸和核心靶点逐一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共筛选到37个相关靶点,其中核心靶点包括EGFR、MMP2和CASP3等8个。GO富集分析发现,37个相关靶点共涉及24个生物学过程(细胞外基质组织等),12个细胞成分(细胞质膜等)和15个分子功能(锌离子结合等)。KEGG通路分析表明,37个相关靶点涉及黏着斑、细胞黏附分子和MAPK信号通路等9条KEGG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除与MMP1外,该成分与其余7个核心靶点的结合能均<-5 kJ/mol。综合表明,迷迭香酸可能通过作用于MMP2、MMP13、EGFR、MMP9、CASP3、MMP3和ESR1共7个核心靶点,调控MAPK、ErbB、GnRH等信号通路,从调控细胞凋亡与自噬、降低肠道损伤和保护繁殖功能等途径,缓解热应激对家禽造成的损伤。
为探究黄芪多糖(APS)对阿维菌素(AVM)中毒鸽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将40只王鸽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自由饮食)、模型组(连续30 d喂食60 mg/kg AVM染毒鸽粮)、APS低剂量组(造模后,饮水中添加5 mg/d APS)和APS高剂量组(造模后,饮水中添加10 mg/d APS),观察各组鸽子的状态,同时测定每组鸽子的体重、脾脏指数,以及血清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鸽子精神状况良好,模型组鸽子整体疲乏懒惰,具有攻击同类的倾向,而APS高剂量组相较于模型组整体状况有所改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鸽子的体重和脾脏指数明显下降(P<0.05),血清中IgA、IFN-γ含量明显下降(P<0.05、<0.01),TNF-α、IL-4的含量明显增加(P<0.01);用药后,与模型组相比,APS高剂量组鸽子的体重和脾脏指数明显增加(P<0.05),血清中IgA、IFN-γ含量明显提高(P<0.05),TNF-α、IL-4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0.05),APS低剂量组鸽子血清中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综合表明,APS对AVM中毒鸽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以高剂量用药(10 mg/d)的作用效果较佳。
本文介绍了朴树的生长特性、适合制作盆景的朴树品种,重点阐述了主干做弯、分枝做弯、顶片整枝、多枝结顶等盆景制作方法及换盆、病虫害防治、施肥、抹芽、铝丝拆除等管理措施。朴树为榆科朴属深根性落叶乔木,具有萌芽力强、耐修剪、耐烟尘等优点,其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材料,可制作直干式、斜干式、曲干式等类型盆景,适合制作朴树盆景的朴树品种主要包括珊瑚朴、大叶朴、小叶朴、滇朴。盆景制作方面,将当年培育的朴树地栽苗,于第二年春季以45°角度倾斜上盆,朴树培育至第三年冬季,需对一级分枝进行取舍与蟠弯造型、对二级分枝进行取舍做弯与顶片整枝结顶工作,第四年深秋进行三级分枝取舍修剪,调整二级分枝走势,依据去强留弱等原则对三级分枝萌发的枝条进行剪枝与定枝,通过复整修剪保留鸡爪枝。盆景管理方面,盆景换盆时间宜在秋季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1~2年换盆1次,可采用农业防治(加强肥水管理等)、物理防治(用竹签刺杀虫体等)、化学防治(喷施氯氰菊酯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严格控制施肥量,分批进行抹芽,枝干形态稳定后根据情况拆除铝丝。本文为朴树盆景制作与管理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陕西山阳县天然林的经营和保护现状,指出了当前天然林经营与保护中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林资源优势,实现了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依托此打造了天竺山等一系列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通过产业带动效应,明显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研究区针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的森林资源档案系统、采取严格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等,研究区天然林面积与蓄积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天然林保护工作在群众保护意识、措施执行力度、资金投入和科研支撑4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了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天然林保护的认知水平,严格执行机制强化保护措施的系统执行,加大资金投入夯实保护工作的资源基础,完善科研支撑体系提升技术水平等对策。本文为相关地区的天然林经营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为探明氮(N)、磷(P)、钾(K)配比施肥对金花茶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施肥配方,本研究以1年生金花茶实生苗为试验材料,以不施加任何肥料的处理作为对照(CK),采用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分析N肥(N1,2 g/株;N2,4 g/株;N3,6 g/株)、P肥(P1,4 g/株;P2,8 g/株;P3,12 g/株)、K肥(K1,1 g/株;K2,2 g/株;K3,3 g/株)施肥处理下的幼苗株高、地径、叶长、叶宽增量及生物量。结果表明,施肥能够明显促进金花茶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其幼苗的株高、地径及生物量等指标较CK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T6(N2P3K1)处理的金花茶幼苗株高增长量最大,较CK提升76.05%;T3(N1P3K3)处理的地径增长量最大,较CK提升83.46%;T8(N3P2K1)处理的叶长、叶宽增量最大,分别较CK提升32.87%、53.21%;T3处理的金花茶幼苗生物量最大,较CK提高100%。综合来看,适宜金花茶幼苗生长的最佳施肥配方为T3,即施用N肥2 g/株、P肥12 g/株及K肥3 g/株,本试验结果为相关地区的金花茶壮苗培育提供参考。
本文总结了安徽寿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特点,分析了该病害的发生原因,并指出其综合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在研究区主要造成穗腐,其发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4月10—30日)天气密切相关;2014—2024年研究区小麦赤霉病中大流行、中等流行和轻发生年份分别为2、3、6年。该病害发生主要与品种抗性、栽培模式、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区主栽的中迟熟白麦及部分红麦品种易感病;“稻—麦”茬口紧,秸秆全量还田为病菌提供了越冬场所;抽穗扬花期若遇适宜温湿度条件,易导致中等到大流行。基于此,提出其综合防控策略,包括因地制宜选择镇麦18、宁麦资126等抗病品种;配套实施秸秆深耕深埋、开沟降湿及合理轮作等农业调控措施;在关键防治窗口期,依据气候预测进行精准施药;在大流行年份,于抽穗初期首次施药,并连续防治2~3次,优先选用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等高效药剂,同时推行“一喷多促”统防统治,以确保防控效果的最大化与稳定性。本文为小麦赤霉病防控及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为了解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特点,推进其绿色防控,本文采用系统调查和田间普查的方法,对2021—2024年巢湖市区域内的稻油轮作田块、旱油轮作田和旱连作油菜田的油菜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菜菌核病病情总体呈现中等发生,其中旱连作油菜田偏重发生,最终病情调查显示平均茎病株率6%,平均病指3.3。研究区油菜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田间菌源充足、田间病情增速较快、品种抗性不强和多雨的气候条件。针对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特点,本文提出了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换茬,进行种子处理与菌源控制,实施健身栽培管理,达标防治与精准施药和利用生防制剂开展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综合表明,探索适合研究区的油菜菌核病绿色防控技术,能有效控制油菜菌核病的发生,降低油菜损失率,促进油菜种植健康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为研究区的油菜高产提供参考。
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研究对象的个人特征(年龄、性别、职业)和可达性因素(距离、花费时间、前往公园绿地的方式)对城市公园绿地(绿地广场等)满意度的影响,以及居民对公园绿地基本特征的满意度和城市公园绿地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对象个人特征和可达性因素对城市公园绿地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及产业工人和农业生产者对公园绿地满意度较高;可达性因素方面,距离越近、花费时间越短、自备交通工具前往的居民满意度较高。居民对公园面积和数量的满意度最高,达56.05%,对城市公园绿地的整体景观满意度为55.88%。城市公园绿地利用率方面,每个月至少两次前往公园绿地、步行前往公园绿地、花费的时间在10~30 min、距离在500 m以外的和以休闲散步为目的前往公园绿地的居民较多,占比分别为46.41%、42.15%、31.65%、68.23%和30.94%。本文为城市公园绿地优化建设提供参考。
为精准评估苯嘧磺草胺与草甘膦混剂的除草效果,明确其混配增效作用和适用潜力,本研究以禾本科(马唐等)、阔叶类杂草(小飞蓬等)及莎草科杂草(莎草)为试验对象,以清水为对照(CK),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处理1~5分别为30%草甘膦SL、70%苯嘧磺草胺WG、30%草甘膦SL+2%苯嘧磺草胺WG、30%草甘膦SL+0.67%苯嘧磺草胺WG和30%草甘膦SL+0.4%苯嘧磺草胺WG )和田间试验(试验Ⅰ处理1~5分别为30%草甘膦SL、70%苯嘧磺草胺,以及30%草甘膦SL+70%苯嘧磺草胺WG 6 000倍稀释液、7 500倍稀释液和10 000倍稀释液喷雾;试验Ⅱ在盆栽试验5个处理的基础上,添加了处理6为30%草甘膦SL+6%草铵膦)两种方式,分析了30%草甘膦SL、70%苯嘧磺草胺WG,以及30%草甘膦SL与苯嘧磺草胺WG不同配比的混剂对杂草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施药3 d后,处理3~5对马唐、牛筋草的株防效均高于处理1、2(P<0.05);施药7 d后,处理3~5对小飞蓬和牛筋草的鲜重防效均高于处理1、2(P<0.05);其中处理3的防草效果较为突出,株防效在76.00%~100%,鲜重防效在84.49%~96.38%。田间试验表明,处理Ⅰ-3、Ⅰ-4、Ⅰ-5对稗草、马唐的株防效均高于处理Ⅰ-1和处理Ⅰ-2(P<0.05);处理Ⅰ-1对小飞蓬无防除效果,而处理Ⅰ-3、Ⅰ-4、Ⅰ-5对小飞蓬的株防效均能达到100%;处理Ⅱ-3、Ⅱ-4、Ⅱ-5对稗草、马唐、菵草、一枝黄花和翅果菊的株防效均高于处理Ⅱ-2(P<0.05)。综合表明,30%草甘膦SL与苯嘧磺草胺WG不同配比混剂对杂草的防治效果优于单剂。本研究为后续非耕地除草技术的创新提供参考。
为探究复合菌制剂对红枣地土壤铅(Pb)、镉(Cd)形态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筛选最优施用剂量,研究以红枣种植土壤为对象,以清水为对照,设置复合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根瘤菌:土壤假单胞菌:沼泽红假单胞菌为1:3:3:3)5个剂量处理(T1,1.50 kg/hm²;T2,3.00 kg/hm²;T3,4.50 kg/hm²;T4,6.00 kg/hm²;T5,7.50 kg/hm²),测定各组土壤Pb、Cd形态含量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表明,T4处理对土壤Pb、Cd形态调控效果最优,其可交换态Pb含量较对照降低19.88%,残渣态Pb含量较对照升高181.76%;可交换态Cd含量较对照降低57.14%,残渣态Cd含量较对照升高200.00%;T4处理土壤酶活性整体较优,过氧化氢酶活性为各处理最高,脲酶活性较对照提高105.17%,蔗糖酶活性高于对照及T1组;综合重金属形态转化效率与土壤酶活性提升效应,红枣园复合菌制剂最佳推荐施用量为6.00 kg/hm²。本研究可为红枣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调控及林果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为准确把握烤烟油分品质,本研究运用感官分析技术制作烤烟油腻度参比样品,对油腻度进行档次划分并建立相应描述词,采用Friedman检验法对各档次烟叶的油腻度进行档次排序,并对其进行外观质量评价、化学成分检测和内在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参比样油腻度被划分为油腻、较油腻、稍油腻、中等、稍干燥、较干燥和干燥7个档次,烟叶参比样油腻度在7个标度档次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油腻度的增加,烟叶外在质量(成熟度、油分和色度)、化学成分(还原糖、总糖、钾)、内在质量(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劲头、刺激性、余味)均呈升高趋势。综上,可通过感官直观区分烟叶油腻度参比样的不同档次,该特征在烟叶评级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
本文系统探讨了干燥花的优势、种类、制作工艺、色彩处理技术及保存方法,旨在为干燥花制作爱好者提供实用技术参考,并为干燥花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干燥花的核心优势在于以天然植物为原料,可保留植物原生姿态与色泽,观赏期较长,能突破花期限制实现自由搭配,应用方式丰富且流通环节成本低、风险小。从分类来看,按形态可分为立体花与平面花;按色彩处理方式可分为原色干花、漂白干花、染色干花及涂色干花。在制作工艺方面,花材采集需结合应用场景选择,采后需保鲜、修整并匹配设备;干燥方法涵盖压花干燥法、自然干燥法、干燥剂埋没干燥法及人工环境调控干燥法。色彩处理技术包括化学保色、染色与涂色。建议置于干燥通风洁净环境进行保存,需规避光照、高湿度及虫害,必要时采取防虫措施。未来,随着干燥花技术创新与应用场景拓展,该产业有望在装饰、艺术及环保领域发挥更大价值,进一步助力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围绕水产动物病害学课程展开系统性教学改革。改革策略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基本原理部分补充多联疫苗、益生菌、中草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新增多重PCR、LAMP等病原检测新技术等;在课程各论部分结合复合型发病趋势与养殖品种结构转型,重点阐述加州鲈诺卡氏菌病等重大病害的流行病学与防治技术。二是有机融入课程思政,通过理念创新与模式创新,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统一,传递生态文明、食品安全等理念。三是丰富教学方式,构建常规课堂+线上教学的融合模式,依托MOOC、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互动性与直观性。四是优化考核体系,将总成绩调整为平时考勤(10%)+课堂表现(20%)+随堂测试(30%)+期末考核(40%),突出日常学习与知识应用能力评估。教学改革成效方面,学生课程学习积极性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均明显提升;课程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生参与水产病原检测调查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奖项,所参与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发表于相关农业类期刊。本文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本文旨在探索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动物生物学教学中。首先,挖掘动物生物学课程中的生态学内涵,包括原生动物、昆虫等环境指示生物的生态价值,蚂蚁—蚜虫等生物间的共生共栖关系,以及中华鲟等濒危动物保护相关内容,明确该课程与生态学与环境保护议题的内在联系。其次,构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动物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超星学习通为线上平台,整合课件、视频、生态文明相关文稿及考核习题等资源;修订课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课前通过平台发布任务与科学问题引导预习,课堂组织互动抢答、分组讨论等活动,课后依托平台开展拓展学习与测验,并针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章节设计差异化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方案。最后,通过该教学模式的实施,实现动物生物学基础理论传授、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激发与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达成预习—学习—巩固的闭环学习效果,助力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提升其运用专业视角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综上,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动物生物学混合式教学,既是高校动物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也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素养与强烈生态责任感复合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本文为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针对植物病害标本的鉴赏与制作课程在常规教学中部分存在学生学习兴趣有待提高、跨专业学情适配有待强化、课堂互动与反馈有待提升等问题,本文以PBL(基于项目的学习)理念为核心,开展教学实践探索。通过打造项目导向的沉浸式学习环境,结合校园实地观察、实景教学,强化学生实践参与,激发主动学习意愿;重构跨学科教学资源,融入艺术设计、数字技术等知识,以导航课、微观观察、标本制作、手工制作、数字化转化和主题艺术展6个递进式课程模块为载体,适配思想政治教育、地理科学等多专业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小组合作机制,引导学生自由组建小组并轮换角色分工,强化课堂互动与问题即时反馈,提升学生协作能力。教学改革成效显示,课程综合满意度及学生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满意度均超90%,教师综合评价得分为94.46分。综上,该改革为通识选修课教学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可扩大实践范围并开展系统化效果评估,为PBL在通识教育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以涉农职业教育实践特征与乡村全面振兴科技需求为出发点,系统分析了农业职业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科技联动的基础、可行性及实施路径。在联动基础层面,涉农职业教育需应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优化需求;乡村全面振兴则面临农业农村技术人才供给与产业科技赋能的现实诉求。在可行性层面,二者存在功能契合性,乡村全面振兴需科技驱动产业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具备社会服务职能与技术资源优势,且乡村自然资源与职教人才技术资源可形成互补,为联动发展提供支撑。在实施路径上,构建“政策—院校—产业”多方联动机制,通过科技人才联动、科技项目选题联动、科技成果转化联动、科技服务联动4个维度,贯通农业科技创新链与人才培养链。研究表明,该科技联动机制可有效促进教育、人才、产业的有机衔接,既能提升农业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又能为乡村产业提质增效注入持续动力,本文为同类地区推动职业教育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春耕备耕是指作物播种前,种植户为创造农作物最优生长条件、保障农业收成与粮食安全而开展的生产准备活动。本文重点阐述了安徽巢湖地区的春耕备耕现状,分析了其有待提升的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目前,研究区的种植意向呈现多元化趋势;种子、农药、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应较为充足;测土配方施肥和智能化灌溉等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较广泛;生产中,针对早春小麦、油菜的苗情差异进行科学的田管措施。然而,在农村劳动力、农业信息获取渠道、农业生产资金和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于此,提出一系列发展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吸引机制,从就业机会、生活保障等方面提升乡村对青壮年的吸引力,推动劳动力回流;分析农业市场、科技等信息,经广播、网络等平台精准传达农户,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增加涉农投入,落实各类补贴,保障农户受益;加大对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领域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本文为相关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为深入探究药—粮(油)复合种植模式在专利申请领域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以HimmPat专利数据库为数据来源,采用关键词检索法—检索词含“间作”“套作”“轮作”及主要粮(油)食作物名称,收集截至2024年公开的药—粮(油)复合种植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共获得有效专利99件,对专利的申请趋势、法律状态、申请人类型、地域分布、种植方式及涉及药粮(油)种类与分科情况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专利申请与授权呈波动特征,2007年起步,2014年后申请量稳定在5件以上,2019年达峰值12件;法律状态中驳回与撤回专利占比54.5%,授权专利占比16.2%。申请人以科研院所为核心,申请量47件(授权占比75%),企业次之(24件,授权占比25%)。种植方式以间作为主,涉及专利53件(占比53.54%),轮作(27件)与套作(19件)次之。资源应用方面,涉及52种中药(豆科、百合科、菊科应用最广)及8种粮(油)食作物(120例应用,玉米占比超50%,禾本科作物应用86例)。综上,药—粮(油)复合种植模式专利申请体现出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但质量待提升的特点,以科研院所为核心创新主体,间作与玉米、豆科、百合科中药为主流应用方向。未来需通过完善专利机制、强化产学研协作、构建市场监控体系及加大生态调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该模式可持续发展与中药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