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徽农学通报》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 第31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5-06-30
  

  • 全选
    |
    小浆果专栏
  • 郭小兰, 郑晓莉, 胡进彬, 王建兵, 王盾, 曹瑜, 林芳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比较广东惠州市5个蓝莓品种果实品质,以‘蓝美1号’‘园蓝’‘L11’‘南高丛3号’‘优瑞卡’5个蓝莓品种果实为材料,测定其单果质量等外观指标、花色苷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含量,并进行果实感官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蓝莓品种中‘优瑞卡’单果质量最大,为4.805 g,‘园蓝’果形指数最大,为0.868,‘优瑞卡’花色苷含量最高,达890.217 μg/g,‘L11’总酚含量最高,为2.840 g/kg,‘园蓝’类黄酮含量最高,达0.177 mg/g,‘蓝美1号’可溶性糖、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873%、107.433 μg/g和10.2%。感官评价总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蓝美1号’>‘南高丛3号’>‘园蓝’>‘优瑞卡’>‘L11’。综合分析表明,‘优瑞卡’综合得分最高,其果实大、抗氧化能力较强及营养价值高,‘蓝美1号’综合得分第二,其果实甜度较高、口感好,二者果实品质较高。综上,5个蓝莓品种中‘优瑞卡’‘蓝美1号’综合品质较好,其中‘蓝美1号’适合鲜食,‘优瑞卡’则适宜加工为果干、果膏及功能性产品。本文为类似地区蓝莓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 焦晓露, 李云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7-1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灰霉病是草莓生产上发生较普遍的一种病害,可降低该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一定经济损失。本文阐述了草莓灰霉病的病原菌及病害症状、病害侵染循环、影响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较多,主要包括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卡罗莱纳葡萄孢(B. caroliniana)、中华葡萄生葡萄孢(B. sinoviticola)等,其主要为害果实,初期表现为水渍状斑点,后期扩展为灰褐色软腐病斑并覆盖霉层;花器、叶片和叶柄感染后出现褐变、腐烂及霉层。该病害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菌核形式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助气流、水汽及农事操作传播,经伤口或自然孔口侵染植株,潮湿环境下反复再侵染。影响该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果实成熟度及是否受损、植株各器官的带菌量、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空气中的孢子量)以及栽培及管理措施(密植、通风不良、过量施氮肥及连作)。生产上建议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高垄覆膜栽培等农业防治措施,高温闷棚等生态防治措施,应用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砖红镰刀菌Pa2)及植物源药剂(丁香酚、香芹酚)等生物防治措施,以及交替施用腐霉利、啶酰菌胺等低毒高效杀菌剂进行综合防治,以有效控制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未来需在抗药性监测系统、环保型杀菌剂开发及病害监测预警系统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为该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费小辉, 刘志虎, 齐丽君, 刘建明, 崔国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2-15.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蓓蕾’等3个蓝靛果品种在甘肃酒泉市肃州区的引种栽培适应性和生长情况,本试验从东北农业大学蓝靛果种质资源圃引进‘蓓蕾’‘蓝精灵’和‘乌蓝’3个蓝靛果品种,测定其物候期、成活率、越冬保存率和生长特性等。结果表明,3个蓝靛果品种在研究区自然条件下均能完成整个生长周期,4月初开始萌芽,5月中下旬果实成熟,9月进入落叶和休眠期,‘蓓蕾’和‘乌蓝’稍早于‘蓝精灵’萌芽和开花;‘蓓蕾’和‘蓝精灵’的成活率和越冬保存率较高,其成活率分别为95.0%、93.3%,越冬保存率分别为90.0%和86.7%;3个品种平均树高、平均地径等差异较明显,其中‘蓓蕾’生长势较强;‘蓓蕾’的新梢快速生长期由萌芽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其中,5月3日—5月19日,5月19日—6月6日的净生长量较大,分别为10.96和19.86 cm;‘乌蓝’的叶片长度、叶形指数和单枝叶片数表现较好。综上,‘蓓蕾’和‘蓝精灵’的引种栽培适应性较强,可在研究区及生态相似地区推广种植。

  • 闫素平, 周勇, 吴津蓉, 李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6-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延长桑葚果实的加工周期,本文讨论了桑葚贮藏常用的保鲜技术,并对其可能应用的保鲜技术进行展望。常用保鲜技术包括物理保鲜法、化学保鲜法、生物保鲜法等。物理保鲜可采用冷藏保鲜、气调贮藏等方法,减缓果实品质下降速度;化学保鲜常用的保鲜剂有丙酸钠、二氧化氯和乙烯阻断剂1-甲基环丙烯(1-MCP);生物保鲜常采用涂膜保鲜、生物保鲜剂,抑制桑果呼吸作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延长保鲜期。未来可考虑采用植物激素复合壳聚糖的复合处理、新型复合保鲜膜、薄膜材质改性等技术进行桑葚果实保鲜。本文为促进桑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粮食作物
  • 李运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9-2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皖北砂姜黑土区域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以玉米品种航星007为材料,在安徽亳州谯城区大杨镇砂姜黑土区域开展了夏玉米测土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比试验,共设6个处理[常规施肥全素区(ONK)、测土配方施肥全素区(NPK)、无氮肥区(PK)、无磷肥区(NK)、无钾肥区(NP)、不施肥区(CK)],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PK处理可有效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其株高、茎粗、结实率较高,分别为272.1 cm、2.2 cm和87.2%;各处理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PK>ONK>NK>NP>PK>CK,以NPK处理最高,为8 981.5 kg/hm2,较ONK增产3.74%。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方面,以NPK处理的玉米秸秆氮、磷、钾养分含量,以及籽粒磷、钾养分含量较高;NPK处理的玉米氮、磷和钾肥利用率分别为42.64%、21.18%、44.07%。NPK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为14 892.6元/hm2,较ONK提高了5.39%。在研究区砂姜黑土区域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 杨健, 罗单, 张建芳, 欧欢, 蒋丽煌, 罗新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23-2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绿肥对麦田生产条件的改善作用,于2018—2020年,在南疆地区选择高肥力和低肥力麦田,设置麦后复播玉米(CK)、夏季休耕(BK)、麦后栽植翻压油菜(YC)、麦后栽植翻压油葵(YK)4种种植模式,分析绿肥对不同肥力麦田土壤酶活性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翻压绿肥有利于提高土壤部分酶活性,夏季休耕对于改善土壤耕作环境作用不明显;对于高肥力麦田,YC处理的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69.6%、52.6%,YK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较CK提高了72.7%、82.9%;对于低肥力麦田,YC处理的碱性土壤磷酸酶活性较CK提高了148.4%,YK处理的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较CK提高了97.2%、124.3%、84.7%。产量及产量构成方面,高肥力麦田中,各处理小麦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肥力麦田中,BK、YC、YK的产量较CK分别提高了4.5%、24.1%、28.6%,YC、YK处理的穗粒数、千粒重明显高于CK(P<0.05)。综合来看,麦后栽植翻压绿肥有利于改善低肥力麦田的土壤耕地质量,提高小麦产量。

  • 经济作物
  • 刘旭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27-3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邡油777是以Z11为母本,Y4为父本育成的甘蓝型、半冬性化杀两系优质杂交高抗油菜品种。本文结合该品种在安徽巢湖地区种植的实践经验,综合评价其生育表现,并总结其配套栽培技术。邡油777在研究区种植综合性状表现较优,全生育期平均225 d,千粒重平均4.72 g,种子平均含油量46.22%,抗倒伏能力强,产量较高,在核心示范区的产量为3 372.0 kg/hm2。配套栽培技术包括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光照充足且集中连片的地块,土壤pH在6.5~7.5,采用机械深耕15~20 cm;选留饱满、健康且有光泽的种子,薄摊晾晒后进行浸种、拌种处理;选择人工或机械撒播的方式进行播种,播种时间在9月下旬至10月10日,播种量在4.5~6.0 kg/hm2;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方式进行合理施肥,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及田间土壤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灌溉(开花期及时灌溉,角果成熟后减少灌溉次数),在齐苗、油菜植株上长出1片真叶和3片真叶时进行间苗,利用精异丙甲草胺等药剂进行化学除草,通过中耕松土等措施降低早薹早花发生率,通过喷施多效唑等药剂预防冻害;利用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菌核病、霜霉病、跳甲、菜青虫等病虫害;采用一次性联合收获和分段收获两种方式进行收获,收获后及时晒籽,待籽粒含水量降至10%以下进行储藏。本文为邡油777在长江中下游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高朋, 王鸿翔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31-3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合在安徽芜湖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油菜品种,于2022—2023年选择浙油28、浙双72、荃银油7101、德齐油4号,荃银油5号、庆油8号、宁R101、沣油306、孝油737、良油100共10个油菜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抗性、产量构成因子及产量。结果表明,各品种全生育期在214~231 d,其中荃银油5号全生育期最长,为231 d;孝油737全生育期最短,为214 d。抗寒性方面,浙油28、浙双72、荃银油7101等8个品种抗寒性较好;抗倒性方面,浙油28、浙双72、荃银油7101等6个品种抗倒性较强;各品种菌核病发病率在10.26%~18.25%,病情指数在2.15~4.50。参试油菜品种株高在117.7~170.1 cm,成熟期各品种有效株数在12.5万~21.0万株/hm2,单株有效分枝个数在8.0~15.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在80.0~370.1个,每角粒数在18.5~23.3粒,千粒重在3.5~5.3 g,产量在1 416.0~3 972.8 kg/hm2。综上,浙油28、浙双72、德齐油4号、庆油8号综合表现较好,产量较高,丰产性较好,适合在芜湖地区推广种植。

  • 祖丽皮耶姆·玉素甫, 胡学林, 阿丽亚·司地克, 张璐, 刘倩倩, 钱雯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35-3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新疆哈密地区棉花产量和品质,本文总结了该地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分析了其棉花生产施肥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环节,并提出优化施肥策略。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相关技术应用有助于保障养分供应均衡、增加土壤有机物质含量、提升作物产量。研究区棉花生产中的施肥管理存在一些亟待优化的环节,主要包括化肥施用量及氮、磷、钾肥比例失衡、有机肥供应不足、中微量元素肥料较少等。基于此,提出优化施肥策略:科学施肥,推动“检测、配置、生产、提供、施用”全流程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工作;采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肥效持久性;合理配置化肥、有机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比例,以提高施肥的精准度。本文为相关地区棉花优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 安绪华, 李朝恒, 张付芸, 季敬敬, 曹荣利, 马广法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38-40.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鲁南大棚蒜早熟高产栽培技术,以山东兰陵县大棚蒜栽培实践为基础,从栽培条件、品种选择和蒜种处理等方面总结了其早熟高产栽培技术。栽培条件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地块,选择镀锌圆管等经济安全的材料搭建棚体,棚膜采用7~8丝的PO膜或灌浆膜,棚内安装水肥一体化喷灌带。选择早熟、丰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品种;提前剔除霉变蒜等,采用咯菌腈等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播种前均匀撒施有机肥,采取起垄栽培或平畦开沟条播,播种密度以60万~75万株/hm2为宜。播种后浇透水,喷洒24%乙氧氟草醚等除草剂,出苗后覆盖地膜;保持棚内温度适宜,温度高时开通风口,低时盖严棚膜;适时浇水,蒜薹采收前5~7 d停止浇水,采收后结合喷施叶面肥浇水1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药剂包衣防治蓟马等虫害,喷施20%咪鲜胺等药剂防治叶枯病等病害。3月10日前后采收蒜薹;15~20 d后采收蒜头。本文为鲁南等地区大棚蒜早熟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 生态环境·植保
  • 杨建美, 张春花, 徐锦凤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4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甘肃民勤县外来植物分布现状,采用线路调查、样方调查等方法对其种类组成、科属组成、来源地分布、引入目的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共有外来植物183种,隶属于48科134属,其中被子植物占绝对优势;菊科是外来植物的优势科,有25种,占总种数的13.66%,芸薹属、杨属是外来植物的优势属,二者均有6种,占总种数的3.28%;来自亚洲的外来植物种类较多,有86种,占外来植物总数的46.99%;作为食用、观赏、绿化植物引入的植物较多,分别占总种数的31.15%、23.50%、16.39%。外来植物的引入丰富了研究区的物种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

  • 郑海霞, 关亚男, 王锐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45-4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全龄友好理念与城市更新内涵,以及当前城市公园更新面临的困境基础上,以沈阳市克俭公园为案例,以全龄友好为研究视角,通过实证分析其面临的困境,提出其全龄化城市公园更新策略。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公园更新向全龄化、多元化、精细化转变,当前城市公园更新在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空间复合利用、维护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提升。克俭公园在功能分区合理性、基础设施功能、路网通达性、植物配置多样化等方面存在短板。基于此,提出全龄友好型城市公园更新策略,包括丰富功能分区,构建全龄共享型活动空间;更新基础设施,增加工业主题互动小品;优化路网系统层级,提升空间通达性;丰富植物群落配置,增强公园生态服务功能。本文为同类城市公园更新提质提供参考。

  • 张业辉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49-53.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常见土传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和产量品质。本研究基于2011—2024年对安徽宣州地区小麦田间纹枯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田间调查发现,该地区小麦纹枯病始见期稳定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始见期病害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发病较轻;相同生育期不同年份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不同,小麦返青拔节期,不同年份田间纹枯病平均病株率差异较小,而孕穗—齐穗期和扬花—灌浆期差异较大,大部分年份发生程度为2级,属偏轻发生;相同年份,小麦拔节期纹枯病发生轻,抽穗灌浆期发生较重,垂直扩展明显加重。该病害发生程度受田间菌源量、品种抗性(主栽品种均不抗病)、播种密度(群体过大加重病情)、水肥管理(偏施氮肥及有机肥施用不足增加发病风险)、田间杂草(降低基部通透性并削弱小麦植株抗逆性)及气候条件(10 ℃以上高湿环境利于发病)等多种因素影响。针对其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提出适期播种(10月25日—11月10日)、药剂拌种(苯醚甲环唑等单剂或复配制剂)、农业措施(深翻土壤、清沟沥水、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生物防治(木霉菌、井冈霉素等)及化学防治(拔节初期苯甲·丙环唑等药剂喷雾)等综合防控技术,为宣州及相似地区小麦纹枯病防控提供参考。

  • 吴超, 占亚楠, 芦振华, 杜玉倍, 常明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54-5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用于评估空间数据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趋势。本研究以开棉39为寄主品种,将10个调查点分为试验组1(点1~5)和试验组2(点6~10),利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识别蚜虫发生位置和其种群数的空间特征,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软件分析蚜虫发生量与日平均温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发生位置、发生量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371、0.678;局部莫兰指数显示,试验点的聚类主要分为高高(HH)聚类、高低(HL)聚类、低高(LH)和低低(LL)聚类;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1的若蚜、无翅成蚜和有翅蚜与相对湿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900、0.516,试验组2的若蚜、无翅成蚜和有翅蚜与日平均气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88、0.090。以上结果表明,发生位置和发生量在空间上分别表现出负空间自相关性和正空间自相关性,发生位置高频地区与低频地区呈现分散趋势,而相似的发生量倾向聚集;气象因素对发生量和发生位置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蚜虫防治提供参考。

  • 朱红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59-6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苹果栽培实践,总结分析了红富士苹果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害部位及为害症状,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技术。苹果主要病害有苹果树腐烂病、苹果轮纹病等,其主要为害枝干、果实、叶片等部位;苹果主要害虫有桃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蚜虫等,多以幼虫蛀入果实。农业防治方面,选择交通便利、地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保水保肥性能良好、微酸性或中性壤土的田块建设果园,选择适宜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丰产优质的品种,增施有机肥料、追施富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科学进行田间管理;物理防治方面,秋季对果树主干和中心干进行培土、树干涂白,利用枝条或萌蘖作为桥梁接在病疤的上、下部,以延长果树寿命,宜在冬春深翻树盘、铲除杂草,以破坏幼虫生存条件,在苹果园中设置诱虫板、杀虫灯等;生物防治方面,人工释放捕食螨、异色瓢虫、食芽蝇等天敌防治害虫;化学防治方面,优先选用低毒农药、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采用刮治法清除病斑后,涂抹强渗透性或内吸性药剂。本文为苹果树丰产、果实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 动物科学·动物医学
  • 李斯迅, 赖洁, 邓彬华, 叶树政, 林胜跃, 陈炜坚, 桂林, 李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63-6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光倒刺鲃的转录组信息特征,以200 g的雌雄个体各3尾为试验材料,对其转录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95 231 190条clean reads,拼接得到91 467个Unigene,总长为73 474 804 nt;其中,49 061个Unigene可以注释到蛋白数据库;48 912个Unigene注释到NR数据库,与光倒刺鲃基因匹配率较高的是犀角金线鲃、安水金线鲃和金线鲃,匹配率分别为26%、23%和18%;17 557个Unigene注释到GO数据库,包括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主要生物类别的49个功能亚类;28 503个Unigene被分为了25个KOG聚类,包括信号转导机制、一般功能预测等;注释到KEGG中的25 927个Unigene富集到295条代谢通路,占比较高的是刺激神经组织的配体受体交互、MAPK信号传导通路等。微卫星特征分析中共检测到9 036个微卫星位点,二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有5 204条,其次是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和四核苷酸重复序列,分别有2 523和965条。本研究测得的转录组数据为光倒刺鲃种质资源与遗传结构的研究以及分子标记开发和遗传多样性探索提供参考。

  • 常明山, 文娟, 欧正文, 蒋学建, 赵鹏飞, 林萍珍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69-7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中华大刀螳卵鞘的营养成分,以该昆虫为研究对象,参考相关国家标准方法(如GB 5009.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等)测定未孵化和已孵化两种状态的螳螂卵鞘水分、蛋白质、脂肪酸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该昆虫蛋白质的含量较高,在未孵化和已孵化卵鞘中的含量分别为70.1 g/100 g和75.4 g/100 g;未检测出维生素A和维生素B1,其中,已孵化螳螂卵鞘的维生素B2含量(1.160 mg/100 g)高于未孵化的(0.593 mg/100 g);未孵化螳螂卵鞘的维生素E(1.300 mg/100 g)含量高于已孵化的(0.901 mg/100 g);共检测出4种脂肪酸,包括软脂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两种状态卵鞘的软脂酸和硬脂酸含量接近;两种状态的螳螂卵鞘均含有磷、钙、铜、锌、硒和铁6种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的矿质元素为铁,未孵化含量为587 mg/kg,已孵化含量为989 mg/kg;未孵化和已孵化的螳螂卵鞘多肽含量分别为7.38 g/100 g、2.87 g/100 g,磷脂含量分别为6.25 g/100 g、6.72 g/100 g,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59.0 g/100 g、63.4 g/100 g;其中检测出的氨基酸包括苏氨酸等7种必需氨基酸,天门冬氨酸等9种非必需氨基酸,谷氨酸的含量最高,未孵化和已孵化的含量分别为11.30 mg/g和11.10 mg/g。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中华大刀螳科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 林业科学
  • 蔡鸿宇, 陈惠忠, 周玉楼, 陈贡伟, 刘国华, 邱国金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73-7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红妃’鸡爪槭(Acer palmatum ‘Hongfei’)的快繁与容器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并分析了其在江苏句容、溧阳和吴江3个试验点的区域试验结果,3个试验点均以‘出猩猩’鸡爪槭(Acer palmatum ‘Deshojoi’)为对照品种。快繁技术包括采穗圃营建、砧木苗培育、嫁接苗培育和嫁接后管理,应选择土壤深厚、排水良好的圃地作为‘红妃’鸡爪槭的采穗圃,选用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2~3年生优良无性系作为采穗圃的母株,在秋季采用嵌芽接法嫁接成活率较高,科学进行嫁接后的管理。容器栽培技术包括容器选择、基质选择、水肥管理、整形修剪,容器以苗木根系在其中自然展开为宜,基质以泥炭和蛭石的混合物为宜,施用1∶200浓度的氮、磷、钾混合肥料水溶液或苗木栽培的专用肥料,适时进行整形修剪。该植物在江苏句容、溧阳和吴江3个试验点的物候期均早于‘出猩猩’鸡爪槭,叶色稳定,生长良好。本文为‘红妃’鸡爪槭在华东地区的园林绿地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赵程乐, 边静, 王海洋, 毛忠塬, 郭芷含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77-8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林业经济主题的研究热点与趋势前沿,以1992—2020年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检索的882篇有效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其发文量、关键词演变特征以及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表明,林业经济研究可分为3个时间跨度,1992—2001年为起步探索阶段,共发文258篇;2002—2010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共发文208篇;2011—2020年为优化提升阶段,共发文416篇。1992—2001年林业经济研究高频关键词为林业经济、林业和林业经济增长等,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林区产业结构而展开;2002—2010年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为林权改革、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林权问题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2011—2020年,影响因素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通过建立各种定量化的理论模型来解决林业经济问题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1992—2001年产生了大量具有高突现强度的突现词,用材林、林业经济发展、林业经济增长等是该时期的研究前沿;实现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是2002—2010年的林业经济研究前沿;推进林区产业结构优化,探索林业可持续,低碳发展新途径是2011—2020年的研究前沿。综合结果表明,未来林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仍将围绕协调生态保护和林业经济增长新途径、转变林区经济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等展开。

  • 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
  • 何超, 王晨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83-87.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生产工序离线物料及生产批次顺序对梗丝出丝率的影响,以洗梗工序筛分碎梗量、切丝工序切梗机残留量、切梗料头剔除量、风选工序梗头剔除量共4类离线物料以及生产批次顺序为试验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因素与梗丝出丝率的相关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测定各生产工序离线指标对梗丝出丝率的影响并进行讨论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批次顺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56.42%;梗丝出丝率与筛分碎梗量、切梗料头剔梗量、切梗机残留量和风选梗头量均呈负相关,与生产批次顺序呈正相关;随着筛分碎梗量、切梗机残留量、切梗机料头量和风选梗头量的逐渐增加,梗丝出丝率呈下降趋势;随着生产批次的进行,梗丝出丝率首批次最低、第五批次最高,中间生产批次出丝率趋于稳定;筛分碎梗量、切梗机残留量和切梗机料头量随着生产批次的进行均呈不同程度下降并趋于稳定,而风选梗头剔除量逐渐增加但差异性不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烟梗配方、减少切丝机残留、降低切梗料头以及控制风选梗头剔除量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梗丝出丝率,通过控制不同生产批次顺序间离线物料量,优化相关工艺参数可以提高各工序原料利用率,达到提高梗丝出丝率的目的。

  • 全琳, 金轲, 赵安民, 向修志, 黄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88-9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3种采烤方式(剥叶采烤、带茎采烤、延迟采烤),研究烟叶自采收到变黄末期的水分及叶绿素含量、相关酶活性及其内在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带茎采烤烟叶的脱水速度和叶绿素降解速度较剥叶采烤和延时采烤慢。带茎采烤处理烟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变黄前期(0—36 h)较另外2个处理高;采后24—60 h,剥叶采烤的烟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另外2个处理高;带茎采烤处理烟叶的三磷酸腺苷(ATP)含量整体低于剥叶采烤,高于延时采烤;淀粉酶活性在采后24 h内高于其他2个处理,之后波动变化,60 h时低于其他2个处理。采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3个处理烟叶的淀粉含量呈波动变化,采后60 h,以带茎采烤处理烟叶的烟碱和总氮含量较高,总糖含量较低。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方面,带茎采烤烟叶的淀粉、烟碱和氯含量高于剥叶采烤处理;总糖、还原糖、钾、糖碱比、钾氯比则低于剥叶采烤处理。综合来看,带茎采烤处理的酶活性及内在化学成分不同于剥叶采烤和延时采烤处理,其影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芳, 张佳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93-9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植物精油复合膜在果蔬保鲜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壳聚糖复合膜、蛋白复合膜、海藻酸钠复合膜3种可食性复合膜的构建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植物精油是一种绿色天然的果蔬保鲜剂,其具有抗氧化、抑菌等生物活性,在果蔬保鲜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植物精油复合膜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涂膜和包装膜,其解决了植物精油稳定性差、易挥发的问题,并且在多种果蔬保鲜中表现出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可食性膜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壳聚糖、蛋白质、海藻酸钠等材料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复配增强了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植物精油-壳聚糖可食性复合膜、植物精油-蛋白可食性复合膜、植物精油-海藻酸钠可食性复合膜3种复合膜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大大延长了果蔬的保质期,能较好地维持果蔬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在果蔬保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拓展植物精油的应用提供参考。

  • 生物资源·利用
  • 王菊叶, 杨明, 靳磊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97-10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盐碱胁迫对兰州百合生长发育及生理活性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不同的NaCl-NaHCO3混合盐碱胁迫浓度,分别为0 mmol/L(CK)、50 mmol/L(T1)、100 mmol/L(T2)和150 mmol/L(T3),测定其在各处理下不同生长时期(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半枯期)株高等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盐碱浓度的增加,同一生长期的兰州百合株高、茎粗逐渐降低;随着生长时期的推进,CK处理的叶长增长最为明显;半枯期T1鳞茎纵径为31.55 mm,较CK增加2.80%,T2鳞茎横径为36.32 mm,较CK增加8.78%,T2鳞茎周径为13.77 cm,较CK增加13.46%;随盐碱浓度的增加,各时期的兰州百合叶片SOD活性,幼苗期、现蕾期和半枯期的叶片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幼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叶绿素含量呈现递减趋势。综上,盐碱胁迫对兰州百合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适度胁迫(100 mmol/L)有利于鳞茎的增大与生理活性物质的积累。本文为探究兰州百合耐盐碱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 尹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02-10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防治白薇病虫害,提高该作物产量与品质,本文对该植物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特征等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其综合防治措施。实践中,该植物常见病害有根腐病、叶斑病,其中根腐病在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主要受害部位为根系,病原菌为多种镰刀真菌(Fusarium spp.),土壤湿度、土壤肥力、环境温度、种植密度和作物连作等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叶斑病易使植株生长受阻,光合作用减弱,病原菌为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spp.),季节变化、种植密度、土壤肥力和品种抗性等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常见虫害有蚜虫、蛴螬,其中蚜虫影响植株的正常形态和生长发育,降低结实率和种子质量,其发生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高温来临前和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时是其发生的高峰期,温度、湿度、光照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蛴螬以植株根系为食,影响白薇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及运输,该虫害在大部分地区于1~2年完成一代繁衍,土壤性质、气候条件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防治措施方面,采用人工捕杀、器具诱捕等物理防治方法,可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选择并施用适宜的杀菌剂、杀虫剂等化学防治手段,如灌根处理根腐病、喷雾防治蚜虫,可降低其不利影响;利用有益微生物、引入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增强植株抗病能力;采用合理轮作与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防治方法,可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本文为提升白薇病虫害防治水平和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石秀花, 李珊, 金天佑, 陈垚垚, 康雨虹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07-109.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甜菜渣的利用率,本研究以甜菜渣为原料,分析了其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等主要成分,并利用化学法和酶解法(单一和复合)提取其中的膳食纤维,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并测定其膨胀力和持水力。结果显示,甜菜渣中总膳食纤维含量较高,为43.57 g/100 g,采用添加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两种复合酶的膳食纤维提取率较高,为65.27%,复合酶解法提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膨胀力和持水力分别为4.8 mL/g和4.125 g/g,高于不溶性膳食纤维。研究结果为甜菜渣的有效利用和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 农业信息·农业气象
  • 张欣然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10-11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安徽砀山县汛期降水的预测精度,本文使用砀山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12月至次年4月平均气温以及5—9月降水量等数据,分析多年冬春季月平均气温与汛期各月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韵律关系),建立汛期分月降水量预测模型,并对1991—2021年汛期分月降水量预测结果进行检验,对2022年5—9月降水量进行预测应用。结果表明,(1)该预测模型可利用汛期前12月至次年4月平均气温进行汛期分月降水量预测。(2)在1991—2021年汛期分月降水量预测结果检验中,5—9月检验准确率分别为87%、87%、84%、77%、74%,准确率较高,可以进行实际气象预测应用。(3)在2022年5—9月降水量预测应用中,对5、7、8、9月的预测完全正确,只有6月的预测错误。该模型整体预测效果较好,可应用于实际气象预报业务。本文为研究区及相似区域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以及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 王川云, 罗绍艳, 黄霞, 马顾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15-11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服务农业生产及水资源管理,本文基于白鹤滩电站大坝左岸(Ⅰ站)、右岸(Ⅱ站)自动气象观测站2012年1月—2022年12月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从降水量、降水频次两个方面对白鹤滩电站汛期5—10月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鹤滩大坝白天降水量、降水频次明显少于夜间。夜间降水量占80%左右、降水频次占70%,下半夜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多于上半夜,最多降水量时次出现在Ⅱ站4时;白天降水量占20%左右、降水频次占30%,下午降水量、降水频次均少于上午,最少降水频次出现在Ⅰ站15时;7月、9月白天(尤其是上午)相对降水频次较高。这种“夜雨”特征对当地农业活动安排、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库农业灌溉调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农业教育
  • 段亚妮, 丁朝阳, 王成阳, 唐庆峰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19-121.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昆虫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对昆虫文化课程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学情,确定课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并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和丰富课程资源;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利用智慧教室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实现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优化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目标基本实现,自建的昆虫文化MOOC课程获安徽省推荐第三批国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选课人数累计3.58万余人。本文为相似课程的国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 李吉达, 田利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22-12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一批高素质食品类专业人才,本文基于“以本为本”理念,对食品免疫学课程进行简要介绍,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科研反哺教学、考核评价4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对策,并对其实践成效进行分析。该课程主要涵盖基础免疫学、疾病与免疫和免疫检测技术3个部分,其教学为学生后续学习食品微生物等食品科学专业课程打下基础。改革对策方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塑教学目标,凝练出理解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免疫反应性、多学科交叉融合意识等10个素养目标;创新性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讲解有关“肿瘤坏死因子”的概念时,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课题招标”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纳米检测技术项目研究,以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优化考核方式,形成了日常考核+期中检测+期末考核的考核机制。实践结果表明,93.75%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与考核机制高度认可,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本文为食品科学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马红悦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25-128.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3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养具有动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本文以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该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结合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索构建“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反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必要性方面,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课中交流和课后反馈等方式,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利用其他平台的网络教学资源,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实验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实验类型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课中实施阶段,开展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讨论、答疑等活动,并确定实验实施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实验原理。课后反馈阶段,从实验习惯、理论知识等6个方面进行课后反馈与评价分析,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与综合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学生实验课期末平均成绩较上一级提高3.89分,并获得省级竞赛三等奖。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 凌双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29-132.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职业院校基层地区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其在就业创业中的语言服务需求,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基层地区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其语言能力的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1)大部分学生能流利使用普通话,英语应用能力略显不足,影响其就业竞争力;(2)语言能力在职业院校基层地区学生性别、年龄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教育方案;(3)职业院校基层地区毕业生更注重语言在职业场景中的应用。基于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加强面向职业院校基层地区学生的语言服务,优化基层地区学生就业创业的语言服务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优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体验。本文为增强职业院校基层地区学生应用语言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更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参考。

  • 张贵合, 王名炜, 周光燕, 贺栾劲芝, 龚曦珊, 谢玫瑰, 马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33-136.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3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满足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本文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进行研究,并加以实践。改革措施方面,更新教学内容,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课程体系,系统整合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和农业工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引入跨学科知识;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驱动法、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以赛促教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室,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构建多元化评价标准,对各个关键技能点的完成质量进行动态考核。实践表明,该课程教学改革自2022级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食用菌栽培技术赛项中获得多项一等奖;该课程已晋升为校级精品在线课程。本文为推动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及促进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农业经济·管理
  • 王欢, 贺祥, 张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31(12): 137-144. https://doi.org/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2001年1月1日至2024年10月15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有关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主题的354篇学术评价体系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该主题的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1)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时间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2001—2005年为萌芽阶段(年均不足10篇),2006—2011年进入初级多元化阶段(年均约10篇),2012—2015年为研究架构形成阶段(发文量略有下降),2016年至今为深入研究阶段(发文量爆发增长,2020年达历史峰值)。(2)研究作者与机构合作较分散,尚未形成高产核心作者群和紧密的跨机构合作网络。(3)研究热点聚焦5大聚类板块(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旅游产业、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研究活力呈现从起步到广泛聚焦,再到研究热潮,最终进入稳定的演变轨迹,其驱动因素主要为经济发展背景和政策战略完善;近年研究焦点向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文旅融合等议题集中。(4)研究内容呈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趋势;研究历程分为萌芽阶段、初级多元化阶段、架构形成阶段、深入研究阶段。(5)研究主题演变呈现从单一发展模式向多元化路径跃迁的特征。未来加强学科交流,扩展研究范围;强化学科、机构间的合作,深入挖掘研究热点,拓展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以政策为导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紧跟前沿热点,增强实践应用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提高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本研究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