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安徽省出版协会与中国农业期刊网编辑委员会联合指导下,4月18日,"在创新中推动农林期刊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于安徽合肥顺利召开。会议由《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承办,创新采用"学术研讨+红色研学"双轮驱动模式,搭建起农林期刊界深度对话的产学研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由安徽省出版协会期刊工委副秘书长、《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社长郑丹丹主持。全国农林期刊界权威专家齐聚一堂,《生物技术通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党支部书记李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党支部委员袁文业,《中国水稻科学》编辑部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副主任阮刘青等莅会指导。《安徽农业大学学报》《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安徽农业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安徽林业科技》等省内农林期刊负责人及编辑代表20余人参会交流。
郑丹丹在欢迎辞中系统介绍了安徽省农林期刊发展概况及《安徽农学通报》的创新实践经验,着重从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开放办刊及特色栏目等维度展开阐述。郑丹丹指出,安徽农林期刊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办刊宗旨,近年来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力的双重提升。郑丹丹强调,新时代农林期刊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行业协同发展体系,期望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共识,助力打造全国农林期刊发展共同体。
袁文业高度肯定安徽农林期刊建设成果,并结合全国农业期刊发展态势分享集群化建设经验。袁文业从集约化展示平台搭建、优秀科研成果遴选机制优化、学术活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要通过中国农业期刊网集群深化跨区域、跨学科合作,发挥协同效应。特别建议安徽期刊立足区域特色资源,通过差异化专题策划打造核心竞争力。
李楠聚焦农业期刊集群化发展,系统介绍了《生物技术通报》等集群期刊在学术推广模式创新、青年科学家联盟组建、智能出版平台研发等方面的实践探索。李楠指出,安徽农林期刊要紧扣国家农业科技战略需求,增强优质稿源吸纳能力,着力构建农林期刊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阮刘青分享了水稻专业期刊助力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重点策划水稻科技创新专题,加速科研成果传播。阮刘青呼吁各期刊单位在中国农业期刊集群的大家庭中共享创新经验与办刊资源,并提出“期刊与学科融合发展”理念,为专业期刊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会议研讨环节,《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王士海和《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王雁基于大学学报视角,分享服务高校师生、组织约稿等办刊经验,并呼吁以中国农业期刊大家庭为集群建立优质稿源共享平台;《安徽农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陈娟分享了制作农业科普内容、分享行业先进技术等新媒体平台建设途径;《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社长江珊对所办期刊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认为本次活动为省内农林期刊加入中国农业大家庭提供了难得的平台与契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编辑顾文亮分享提升办刊质量的相关经验,并强调高校学报办刊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期刊建设全过程;《安徽林业科技》编辑钱孔屏就稿源质量提升等进行讨论,建议期刊同仁加强共建共享,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办刊质量。
郑丹丹社长在总结中强调,面对数字化变革浪潮,安徽农业期刊应秉持"快乐办刊、平台办刊、自信办刊"理念,期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与全国农林期刊界的协作。在省出版协会和中国农业期刊各集群框架下,通过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实现协同发展,共同谱写农业期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新篇,为服务农业科技创新、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期刊力量。
会议期间,全体参会人员在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社长郑丹丹和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党支部书记李楠的带领下,赴安徽名人馆开展了党支部“联学联建”的红色研学活动。通过党建引领,深入了解江淮大地涌现的科技先驱与农业专家,深刻领悟农林期刊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会代表表示,要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办刊实践,肩负起新时代农林期刊工作者的使命担当。